六祖說過:「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禪即禪定。修行不離戒定慧。我剛學佛時,對漢傳佛教八宗中的律宗感到很懷疑。我覺得:「每一宗都要修戒,為什麼單獨歸類出一宗呢?這是修任何宗派都應該遵守的。」其實,律宗成立是有道理的,修律宗是可以開悟的。當代最有名的律師是弘一大師。「心平何勞持戒」談的是身口意的意,即意業;「行直何用修禪」談的是身和口,即行為和語言。此二句講的就是身口意。律宗最主要就是修身口意,讓身口意不犯錯。當你的身口意百分之百清凈的時候,你就開悟了。
你覺得參禪很難,對念佛也不一定有把握。身口意只要不犯錯,你就會開悟,你不能說這困難或簡單,只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身口意要在什麼地方修?是修什麼法門?它是什麼法門不重要,你有沒有修比較重要,故禪門以無門為門。
修身口意不犯錯,最能被世間人認同、接受。女眾修一定很賢慧;男眾修一定很體貼;孩子修一定很孝順;父母來修一定很和藹;朋友修一定很注重仁義。很多人不這麼做,他說他有修,但是他的身口意不及格:家人不認同他;朋友說他走火入魔;公司的主管說他的工作不認真。一個身口意清凈的人,不但人認同你,連貓狗、孤魂野鬼都認同你。
很多想學佛、修行的人,太注重他的法門,卻忽略平常的身口意。身口意不清凈,念佛豈能往生極樂世界?只能墮三惡道;身口意不清凈,參禪豈能開悟?一定是輪迴;身口意不清凈,你把六字大明咒念得再怎麼通透,觀世音菩薩還是救不了你。六祖講的無相誦(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文字短,你能完全懂,只是你做不做而已。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是提綱挈領的話。該做的事情,你就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你一點都不要做。該做的事就是:「恩者親養父母,義者上下相憐。讓者尊卑和睦,忍者眾惡無喧。」此四句話並沒有談玄說妙,只是教你做人處事,應該如何對待父母、朋友,與人相處中怎麼忍讓,蘊含強烈的儒家色彩。佛教傳到中國,大乘佛法與中國人一拍即合,因為它跟儒家很接近。你就按照這四話修,看你身口意是否清凈,行為是否正直。但絕大部分的人都非如此,故六祖接著勸說:「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其意為:你應該精進修行。
一般人不精進,故六祖又曰:「苦口必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你做不到,別人苦口、忠言逆耳跟你講,當你能接受時,你改過就必生智慧。這些都是你耳熟能詳的話,但是你未必做得到,因為你有自尊心。要承認你的錯誤,就等於摧毀你的自尊。一般人都護短,想盡辦法來保護自己的缺點、短處、隱私和一些齷齪卑鄙的事,他害怕讓別人知道。
聞後思惟:如何從身口意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