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05 十月 2021 13:48

暢談六祖壇經(811)一切唯心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某個人很苦,跟你想幫他離苦得樂不太一樣;你認為一個人很可憐,和你的內心想救他亦不太一樣。你幫他,就是要瞭解生老病死。年紀太大,你就講適合他的道理。如果別人聽不下去,就代表你講的不對,因為你沒有契理契機,所以要改變的是你自己。你不是要讓他不生老病死,而是要讓他瞭解生老病死,從而超越、解脫。用什麼方式他能聽得懂,就是你的功課,所謂:「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你看到他很苦或快樂,你覺得他開悟或沒有開悟,那是你自己想的,都是你的心在判斷。你要回歸「起心即是妄」,是你的妄心在分別。你「應作如是觀」,即「如是我聞」,清清楚楚地看。

  以世間法來講,是非是有的。以看人的角度,我不可以說你是完全的好人或完全的壞人。我只能說:你的壞,有時候會消失;你的好,有時候也會消失。你只是隨因緣生起善惡之心,但我不能因此說你是壞人。你當如是觀因緣,那是因緣所產生的。你也不必說:「地藏菩薩很倒楣、很苦,每天都在地獄度眾生。」或:「釋迦牟尼佛很辛苦,他成佛後還要回來度眾生。」說他們苦或樂,辛不辛苦,一點意義都沒有。就像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甜蜜的負擔。」很多話都是戲論,它只是一種表達,它離真理是有距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無一法可說,結論即:「佛曰不可說。」

  時時看到自己在做什麼最重要。比如,時時刻刻看到你的心,你就不會怨天尤人。時時刻刻看到自己心的人,也不會怨恨他自己,因為他只感受到:「奇哉奇哉!心實在是太奇妙了: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大海,一會兒想高山;一會兒是凡夫,一會兒又是聖人。」你到底是什麼人,你也講不清楚,故曰:凡夫非凡夫,聖人非聖人。凡夫不要覺得自己永遠是凡夫,聖人也不覺得他是聖人,否則,他一定是凡夫。

  你看心,看到你的心亂七八糟,你便被你的心打敗。其實,那是你對你的心產生了偏見。你為什麼不欣賞你的心呢?「我的心好奇妙,它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它比最厲害的魔術師大衛都厲害。」大衛可以把萬里長城或自由女神變不見,而你可以把整個宇宙變不見,因為你睡覺時只看到黑黑的一片,什麼都看不到。你可以看到任何一尊佛,你想看阿彌陀佛或閻羅王都看得到。但是世間人不瞭解,便有人迷惑一些愚昧的人,到處講怪力亂神,騙財騙色。你的眼睛綁著黑布,對方一持咒,你就看到你往生的親人在陰間,你以為你下陰間看到他們,其實是你自己胡思亂想看到了他們。

  有一天,有一個人經過墳墓,覺得他的身體不舒服,認為自己被鬼神撞到。他這麼一想,就覺得全身都不對勁。你哪怕帶他來聽《壇經》,他的病也不會好。你告訴他:「你被鬼神撞到,你一定得罪了哪一個墳墓。」他就回答:「是啊!」你買一些水果幫他拜一拜,他就好起來了。這都是唯心所造的理論,世間很多的騙術、心理學、算命、玄學和三世因果之說皆如此。有的人,你告訴他道理沒有用,既然唯心所造,你就按照他唯心所造的再造一次,他負負得正,就好起來了。

  你沒有看到你時時刻刻唯心所造,只看到你在生氣,或心情很壞。你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你的心。你的心封閉、主觀、貢高我慢、不通達,你看任何一本經典都看不懂,因為經典對你沒有意義。讀經時,你的心不要對那本經產生難和易的評判,那都是陷阱。比如,你覺得《愣嚴經》很難,你就會對它產生障礙;你覺得《彌陀經》很簡單,你就會輕視它,而看不出它的內涵;你覺得《阿含經》是小乘人的經典,你就會小看它。法無高下,人有利鈍,大乘小乘是你個人心量的問題,法沒有問題。

聞後思惟:如何與自己的心相處?

閱讀 474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