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在蒲團上,你一直都是有目的的。你體悟不出幸福、快樂和和諧,因為你的心一直都在想未來,就好像你在想極樂世界一樣。當下的你不是極樂,因為你當下的心沒有辦法清淨,你也不知道你未來能不能往生極樂。一個人帶著不知道的心過人生、修行,他就不能安定。就好像你拿全部的財產去買股票,買了之後你也不會安定,因為你提心吊膽。同理,如果有個師父告訴你要怎麼修,你開始內在會有很多問題:「這樣修對嗎?這樣修會開悟嗎?這樣修會成佛嗎?縱使可以開悟、成佛,但我可以堅持下去嗎?我不會退道嗎?這個世界充滿這麼多誘惑,我可以堅持嗎?有很多人晚節不保,因為世間太多的誘惑。」你有這些念頭,接下來的日子你會好過嗎?你抱著這樣的心態修行,你一定是痛苦的。而且,當你看不出效果時,你可能就很容易放棄。
關鍵在於觀念,即六祖所說的迷和悟。我不是叫你怎麼做,因為這樣會很累,你一定要跑一萬公里,別人已經跑九千公里了,你還沒有開始跑,你想到要跑就很累。並非如此,而是你跑一萬公里的目的是什麼?假如,你的目的是要得第一名,你只要體悟你現在是第一名就好了,不用跑到一萬公里之後才是第一名。同理可證,你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成佛,那佛是什麼意思?佛就是擁有一顆清凈的心。你為什麼不當下就是一顆清凈的心,而要修那麼久才有一顆清凈的心呢?你當把你的腦袋轉一下。在禪宗有一個術語,叫轉語,即講一句話讓你由迷轉悟。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人問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入因果?」他回答:「不落因果。」他回答錯誤,便落入了五百年的狐狸身。當他遇到百丈禪師時,他問:「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回答他:「不昧因果。」那只狐狸就開悟了。
同理,我們平常在上課,有時候我故意問你們,就是要跟你們談談,看那個當下你是否有所體悟。你機會一錯過,再重新談這個問題就沒有意思了。有很多話,你只要轉一下,即你的觀念轉一下,你就過來了。你不能體會當下的幸福,就找不到幸福。你也許會說我講得很好,但你還是不懂得何為當下的幸福,也不會起疑惑。沒有目的、沒有動機,就等於沒有過去、未來三心,這種狀態就是當下,你只要有那個心,就叫「離開當下」。
比如「只管打坐」這四個字,重點在於「只管」,而不是在於打坐會開悟,或打坐之後身體會比較好、心會比較清凈,因為開悟、清凈、平常心都不是求來的。但是,眾生偏偏就是要求,一天到晚都在求,遇到人求人,遇到鬼求鬼,遇到神求神。有求就是求不到,無求反而自然發生。「只管打坐」,自然發生「佛曰不可說」的事。你不用再想東想西,你「只管打坐」,好好打坐,你自然就能享受當下。至於接下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因緣條件,不用你管。你莫管其它,只管打坐。不是坐下去後只念「只管打坐」這句話,你當做好這件事情,清清楚楚看到自己好好地坐。就像你在打坐時,有一個人拿香板在你後面繞來繞去,你只要坐不好,他就把香板朝你打下去。比如,你是否彎腰駝背,你是否東倒西歪,你是否昏沉、散亂、想睡覺,你有否在求什麼?如果有,那就不行。你只管自己打坐,好好坐,就是如此而已。這樣,你自然就能夠活在當下。
聞後思惟:如何不起有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