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20 十月 2021 14:26

暢談六祖壇經(833)三綱八目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心只要是正,只要時時有善念,即是「佛之知見」。你不要一直用眾生知見看這個世間。
讀四書一定要先讀《大學》。《大學》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古人一開始告訴了我們。《大學》的重點在於三綱八目,它所談的「大學之道」,即聖賢之道、成佛之道。很多人連做人都不會,怎麼成佛?

  要學做儒家的聖賢,或佛家講的聖者,或其它宗教講的智者,你要具備三個條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即自覺;「在於親民」即覺他;「止於至善」即覺行、圓滿。以佛法的角度,「明明德」即獨善其身,即明白自己清明的德行,即如何明心見性,如何能夠開悟,這就是二乘人;「在於親民」即兼善天下,即菩薩;「止於至善」即佛。古人雲「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目的就在於此,離此即是邪見。儒家也有一套方法,即八目(八個條目)。此八目,於佛門則是八正見,最後從三乘總歸一佛乘。

  聖人之言,也是他修行得來的功夫,聖人或其弟子詳細將之記錄下來,以教導後人。六祖教我們要端正自己的心。若不「正心」,如何修身養性?正心前面有三個步驟,而八目即漸修,是有次第的。任何步驟,第一個都是最困難的。第一個只要懂,後面就比較易於切入。八目的第一個是「格物」,「格」即辨別,「格物」即清楚辨別一切事、物的來龍去脈,故《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

  看完《中庸》和《大學》,你仍不知道如何「格物」,因為它沒有講清楚。還好,佛法可以告訴你。你要瞭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它從根本一直到枝末,從開始一直到結束,不外乎佛法所講的因緣果報四字。你只要從此四字下手,就會瞭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因為一切都沒有離開這個法則。

  「致知」,即真正知道道理,即明理,你要當一個明理的人。為什麼貧道可以不憂貧卻憂道?為什麼顏回能一簞食一瓢飲?為什麼你一簞食一瓢飲就要去領救濟金,好像很可憐?因為你不明理,你會擔心、害怕,你會自卑,會怨天尤人,接下來你會很痛苦。

  「格物」、「致知」,以佛法的角度,就是要瞭解因緣果報。當一個人知道凡事皆有因緣,他就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知道凡事都不是偶然的、突發的、意外的,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你自己招來的,故太上曰:「禍福無門,為人自招」。

  「誠意」:一個明理的人,他心中的意念才能純凈,否則,他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比如,有的人之前買六合彩,現在買樂透,他們就是不格物,以致不知,不知即無明,他們的念頭一天到晚在打妄想,因果分不清楚。意念清凈的人,心才是端正的,他就已經開悟了,已經是「明明德」。

  各行各業、各個宗教都有智者、聖人,觀世音亦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你根本無法識別高低。我們談修身養性根本不夠格,因為我們的心不正,即觀念不正確。同理,觀念不正確,你要修什麼行?沒有正見,你所造的一切都是生死業;若有正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修行。

  「親民」即新民,即格新人民。民即佛家所講的眾生,你要格新眾生錯誤的知見。但你教別人之前,一定要做給他看,故你當「修身」。修身之後再「齊家」,即管好你身邊的人,有緣的先度。「治國」即將你的能力範圍擴大,到最後「平天下」,將這種愛、慈悲擴展到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大家不要小看儒家,不要掉入門戶之見,這些聖人都是了不得的。

聞後思惟:你能瞭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嗎?

閱讀 611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