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28 十月 2021 15:52

暢談六祖壇經(845)心是無常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佛法不離開世間法。佛法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即是世間的善法。但是,你只學這兩句還不夠,第三句是出世間:「自淨其意」,就是讓自己的心保持平靜。人生狀態的現象上下起伏,你如何保持平靜呢?你要什麼法才能不執著它呢?你有什麼實際的方法嗎?世尊叫你正觀無常,因為無論哪一邊,你不喜歡的和很喜歡的一邊,都是無常。你不要喜歡這一邊,因為它不可愛;你不喜歡的東西不可惡,你也不要氣得要命,不要一直排斥它;還有一種東西,你既不覺得它可愛,也不覺得它可惡,你對它無感無覺,那叫不可靠。以無常的角度,一切盡不可靠。
透過如此觀察,你的心自然就平靜了。這並非由動轉靜的靜,而是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的心就徹底止息下來了,你不會想東想西,也不想要把它怎麼樣。你的內心之所以這麼堅固,就是因為你有一個強烈的「我」的存在。當你體悟到「諸法無我」,你的心自然會柔軟。還沒有開悟的人就一定有傲慢,因為有「我」的存在。以修行的次第來講,慢心要到達四果的程度才能去除。

  相對的概念是世間;突破相對,才能出世間。但是,你學佛不要學太快:「不要分別,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假的。」這叫自我催眠,是沒有用的。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你起惡,你很清楚你起惡;你生善,你很清楚你生善;你苦,你很清楚你在苦;你貪圖喜樂,你也很清楚你在貪圖喜樂。只是,你從各種現象中看清它,就在那個當下,突然靜下來,醒過來。靜下來即止觀的止,醒過來,因為清清楚楚觀察,看到真相,所以覺醒了。這在佛法中叫實相,就是智慧。現今學佛的人,這一方面完全看不到,甚至一直逃避,不知不覺貪圖另一方面。抱著這樣的心態,用自己的法門一直修行,是了不可得的。

  看到每一件事,你要看到它的無常,而非只停留於理論。比如,你身體不舒服,看到身體無常;你身體很健康,也看到身體無常。不管你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你都要看到身體是無常的。再來,你最害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心。你害怕你的心那些不好的感覺。你的心有三種很強烈的感覺,讓你覺得壓迫感很重,讓你喘不過氣來:第一種感覺叫誘惑;第二種感覺叫憤怒;第三種感覺叫恐懼。面對這些感覺,一般人會以自己的法門來修:持咒的持咒,念佛的念佛,觀呼吸的觀呼吸。你何不正觀無常,直接看它呢?當你生起不喜歡這種感受時,你已經是不對了。如果你知道這些感受本身就是無常,它是不能影響到你的。假如你知道無明根本就不是無明,那個無明就消失了。同理,你內心很恐懼、緊張、憤怒、害怕,你有很強烈的欲望,如果你知道那本來就是無常而已,你靜觀無常,清清楚楚看得到它,你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你要有無常的正見;第二,你才能正觀。你的心像外面的聲音,外面沒有聲音是不可能的,你想把外面的聲音停止是錯的。你只要真正瞭解它,從今之後不再被它影響,外面有聲音又何妨呢?很多人掉入一個陷阱:修行修到最後,心都不會起念頭,這樣是錯的。心只要一起念頭,那就是無常。六祖曰:「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又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開悟之後,所謂平靜,並不是靜態,不是沒有作用,而是要用。生命就像一股清澈的湧泉,重點在於:不再執著,僅此而已。你還是原來的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開悟的人也會生病、死亡,心不是不可以起,而是起了不再執著。觀無常,就在於破你的執著。

聞後思惟:如何無住生心?

閱讀 535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