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問:「師父,假如有一天,我將我所有的惡念都止息了,那是不是就好了?」不是,接著你還要「眾善奉行」。這是善的念頭,比如,偶爾你會生起惻隱之心。問題是,這種心,你能持續多久?比如,你下課後,看到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婆,她衣服穿得很單薄,在外面走,你看到會覺得心酸酸的,你這種心能夠生多久呢?等到她走過之後,就消失了。這種惻隱之心是對的,但是不對的是:為什麼我的惻隱之心是因為看到年紀大的人?為什麼看到年輕人卻不會生起呢?再來,同樣是人,我們對別人為什麼不生起這種心?為什麼我們這樣的心生起的時間這麼短?為什麼不能時時刻刻保持呢?因為一會兒你的惡念又生起了,你的自私又生起了?
如何讓你的善念不斷地增加?這方面,你們應該沒有去訓練:「我如何讓我的慈悲心不分別,讓我的慈悲心永遠藏在我心而不失去?」若能如此,你才能世世常行菩薩道。再來,你來這裡聽課,就代表你的內在一定是有上進的心。但是,很可惜,下課之後,你卻馬上就有了下退的心。你為什麼要讓上進的心它失去呢?為什麼不讓它持之以恆下去呢?如果能的話,你不開悟都不可能。如果你這樣上上下下,你是確定不可能開悟的,因為它還是不離開因緣果報的法則。
你有看到你那一顆上進的心嗎?比如,你改天坐高鐵到南投去找我,這樣的心算不算上進的心?那一天,有兩個人去請法,坐下來之後,他們和我一起喝茶。其中的一個人說:「師父,我可不可以向你請法?」我就跟他說:「你又沒有帶禮物來,你要跟我請什麼法?」那個人聽到我這句話,臉上只有尷尬,不知道怎麼笑。慧可請教達磨,在外面頂著雪站了三天三夜,達磨還罵他,意思是:「像你這樣的態度,像你這樣的小根小智,就想來問我無上的妙法,根本就了不可得。」舉個例子,比如:「去師父那邊買個水果,看到師父頂禮,或包個紅包,這就是誠心誠意。」其實這樣,你也不會怎麼樣。如果你說:「師父,我已經看過一百遍《六祖壇經》,我每一遍都已經讀得滾瓜爛熟,就是這一段不懂。」那輪到我向你頂禮。其實有這樣的心,就足夠了。如果他只有一個問題不懂,他今天懂了就懂了,這是他的精進、用功、付出。你這個精進的心如何能不斷呢?這要問你自己。你要用什麼方式,才能令它增長呢?
這樣的善心,曾經有人做過,做得很具體。那個人就是袁了凡,他設立一個功過格:他有什麼惡沒有了,他就劃掉;他行什麼善也記錄下來。你會問:「修行有必要這個樣子嗎?」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而是內在的這些問題一直在影響你自己。有沒有必要,你要自己看看。但是,如果你能令善念增長,也能眾善奉行了,最難講的就是第五個圖,即「無念」。無念非沒有念,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聞後思惟:你的心能夠堅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