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你若「誦經久不明」,讀到最後就會變成怨,反而「與義作讎家」。你若不明白,至少也要接個善緣,不要起厭煩的心,或覺得經典講的誇大其詞、沒有用處。誦經確實有功德,能消業障,能明心見性,重點是你要明白、要去實踐。
有的人學東西,一學就會用。比如,一首歌曲你不會唱,但你學完後,就會白天也唱、晚上也唱,連洗澡時都唱;有一首曲子你不會彈,你學了之後,可能兩三天之後就會彈;甚至你學了一種舞蹈,過幾天你就會跳。但是,你學佛學很久了,還是用不出來,這是相當可惜的。大家常常只會用在臨時抱佛腳,或半夜做惡夢才會念阿彌陀佛、觀世音,或用來做早晚課。你為何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不會用呢?這是蠻奇怪的,這代表你學的佛法沒有跟生活融合在一起。你要體會你的法門,就要在生活中練習。
《壇經》萬變不離其宗,中心思想就是你的心。你有沒有帶心去上班?下班後有沒有心?你睡著時有沒有心?醒來後有沒有心?你心情好時有沒有心?心情不好時有沒有心?跟別人吵架時有沒有心?從朝到暮,時時刻刻,你什麼時候沒有心?你的心根本沒有離開生活。你太不用心,總是覺得日常生活看到的都是理所當然。你為什麼是女人?你的身份證性別寫女,寫了五六十年了,你卻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為什麼是人家的媽媽?當人家媽媽這麼久了,也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貓走路要走在地上?你會反問我:「師父,這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嗎?」比如,樹葉為什麼掉下來?你也不想這個問題。但是,有一個人,當他看到蘋果掉下來,他會問:「蘋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為什麼不往天上飄?」那個人還不是禪師,他是牛頓。
你的眼睛看到這個世界,你不知道在看什麼。你一輩子都在看,卻從未對你看到的東西產生懷疑。懷疑本身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無論你是求學問還是要開悟,都要產生疑情:「為什麼是如此?」有一個學人到一家寺院參學,有一天,他三更半夜大喊一聲:「我開悟了。」當時還沒有打板做早課,大家被他的聲音吵醒了。隔天早上,寺院的住持做完早課後問:「昨晚誰喊他開悟了?站出來。」學人站了出來。住持問:「你悟到什麼?說說看。」學人講:「我悟到師姑原來是女人。」他真的開悟了。講完後,他就離開那家寺院,到處去弘法了。
公案本來是不可以解釋的。但是,很多同學每次聽到我講道理或講公案,假如不講答案,就覺得意猶未盡。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一句話講下去,你能領悟,能觸動你的心,就是好答案。他的意思是說,他終於悟到了,師姑原來是女人自己做的。如果你還聽不懂,我再說一句話,原來和尚是男人自己做的。同理,原來眾生是你自己做的;相對的,佛也是你自己做的。那麼,你是凡夫還是聖人?你自己為什麼要做凡夫?你為什麼要這麼辛辛苦苦做凡夫?快樂不是求來的,幸福不是求來的,覺悟不是求來的,聖人也不是求來的,而是你可以決定的。比如,你可以決定從今天起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但是它沒有定義,因為你講不出什麼樣的人是幸福的人。你再怎麼講,一定還有其它的因素沒有講到。比如,你說幸福的人就是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子女孝順,但你還沒有講出當你生病時,你的幸福感是否存在。如果你身體很健康,當別人不恭敬你時,你的幸福感有沒有消失?它的定義你怎麼講也講不清楚,但是你可以決定從今天起當個幸福的人。你的內心世界為什麼不能一下子就覺醒呢?這就是你對你的心還不夠清楚、不夠瞭解。
聞後思惟:你決定好做什麼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