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講的攀緣跟我講的意義不一樣。比如,專注會有定力,禪重在悟。即: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你要領悟到道理。比如我如何看花才不是攀緣?就是我看到它,它會觸動我。以釋迦牟尼佛的角度而言,世尊看到別人的生老病死,馬上起疑情:「為什麼人會生老病死?」就是因為這個為什麼,世尊才會悟到十二因緣。看佛經亦如此,世尊夜睹明星開悟,他看到什麼,悟到什麼?世尊一出生就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也是個公案。還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都以為懂的公案:世尊拈花,迦舍微笑。世尊那個時代,應該有很多人開悟,為什麼只有迦舍微笑,而其他開悟的人不笑?這都叫做公案。這些你也看過,但你只是翻過而已,你沒有去思考。曾經有一個禪師,他的弟子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大迦舍在嘲笑釋迦牟尼佛。」你也可以笑。但是,在笑什麼,你自己捫心自問。
用迷的思維模式再去讀佛經,你依舊是迷。你讀了佛經之後看事情,跟你沒有讀佛經時是一樣的。你沒有看到你的盲點,你再怎麼看還是迷。假如你在道場,現在道場沒有人,就只有你在那裡。我是個沒有學佛的人,我現在進來了。依你的習慣,有人進來,你會請他先禮佛。我沒有學佛,你也如此招待我。「為什麼要禮佛?」「禮自己的佛?你要帶我去哪裡禮佛?」我沒有學佛,我這樣問沒有錯。
有人問你一個問題,你拚命回答,談很多道理,他不能領悟。言簡意賅才容易觸動別人,你卻一直在解釋。有兩種人都不會讓別人悟道:一種不會講話,人家問他,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另一種則一直解釋。作一個譬喻:有人問你,什麼叫般若,你就開始解釋,但是你講得再清楚,他還是生不起智慧。就好像,我一直為你講課,你有真正生起智慧嗎?你一直想聽,我才不得已講給你聽。你可以看到你的思維模式嗎?只要那個答案你懂,你就拚命解釋,別人也不一定能領悟,而且你自己也不見得真懂,因為你可能還是記問之學。當學人問禪師什麼是般若,禪師回答說:「眼前都是。」學人又問:「為什麼我什麼都看不到?」禪師說:「因為你有『我』,所以你什麼都看不到。」有很多反應很快、比較聰明的人,我問他:「你悟到了嗎?」他就會反問我:「師父,你悟到了嗎?」那個學人也如此,他馬上問禪師說:「禪師,你看到了嗎?」禪師就回答說:「有『我』就看不到了,現在有『我』還有『你』,就更看不到了。」學人說:「禪師,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沒有『我』,也沒有『你』,就能看得到。」禪師講:「沒有『我』,沒有『你』,誰看到?」你聽禪師的對話,他不是拚命解釋。你要跳開原有的思維模式,不要認為理所當然,這個理所當然常常會障礙你覺悟。就像很多人讀經典,怎麼讀都好像讀不出味道來,因為他讀起來理所當然:「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你看一件事情是這樣看,你看經典時的腦袋跟看事情的還是一樣。
你要思維。但是,我不是叫你一天到晚看到什麼都思維。而是,有一個東西觸動你時,你要思維它,一直到你懂了為止。譬如,「我是誰?」當然,「我」一定是「我」;既然「我」一定是「我」,就代表你一定認識「我」嗎?如果你回答是,那你為什麼不開悟?如果你回答:「我不認識我自己。」這個事情就很嚴重了,因為你跟自己相處了一輩子,這件事情你不弄清楚,卻專門關心一切不重要的事情,你是擺錯重點了。針對一個問題去思維,你才會有所觸動、領悟。
聞後思惟:如何直接了當去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