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禦白牛車
「無念念即正」,「無念」非惡念,亦非善念,亦非雜念,而是正念。正念是離開善惡的,「有念念成邪」。你看到茶杯,你既沒有善念,也沒有惡念,這叫無念。你看人,覺得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沒有好也沒有壞?你確定可以這樣看嗎?我上課上得怎麼樣?就是這個樣子?你講話像開悟的人。
我叫你看茶杯,你很直接看的時候,你內在就是無念的狀態。你看到別人時,念頭就來了:那個人怎麼樣,這個人怎麼樣,雖然不錯,但還是怎麼樣。你看到茶杯不思善不思惡,為什麼看到人就思善思惡?因為茶杯跟你沒有關係,你才能無念;這些人跟你有關係,你就有很多概念和想法。
你為什麼不能以無念看世間的一切?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如是」。法爾如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你不需要起一個批判它的念。你常常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你講話的模式。你淺見、高見、無見,都是你的見,你生起了你的概念在分析。
我們自己可以創造無數的公案,我問你就是一個公案,問題是你是否能直接明白道理。你說:「我看茶杯就是茶杯,就是這個樣子。」你現在可以這樣回答我,但你在日常生活不可以這樣回答別人,你不可以只停留在這種狀態。「無念念即正」就是沒有分別對待的雜念;「有念念成邪」即:無論是善念、惡念,只要是自己生起的概念就會成邪。
你有分別對待的概念,所以六祖要你「無念」,是要破你分別對待的念。你明白了,就不可以活在無念的狀態,因為它又是另外一個陷阱,故六祖接著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你看到了什麼?你的回答還是茶杯。你第一次回答我一百分,第二次就是零分。因為你的概念不會變,你不懂妙用。你第二次回答我「它是茶杯」就不對,它根本就不是茶杯,因為茶杯非茶杯。你現在看這個茶杯,是用什麼念在看?你是用煩惱的念在看,你很煩惱:「我怎麼回答?」比如,一個沒有錢的人,我們叫他好好賺錢;一個賺到錢的人,我們叫他不要執著錢,他就以為我們叫他不要再賺錢,這是不對的。
無論你停在哪一點,那一點就是障礙。舉個例子,你慢慢修,修到有一天你成佛了。因為你辛辛苦苦修,比如,你也成佛,我也成佛了。我這個佛來拜見你這個佛:「我要投胎到地球去,要當一個老師,你也投胎來,當我的學生好不好?」你不可以說:「我好不容易修到這裡了,你又叫我往下降。」你若停留不動,就不符合緣起,也不能隨緣,更不能貫通無常。如果你達到一點而抓住它不放,你就掉入《楞嚴經》裡所說的五十陰魔。
十法界的眾生哪個比較高?那是平等的,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角色隨時是可以互換的。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叫正法明如來,他為什麼又變成了後補佛呢?你說他是正法明如來或觀世音菩薩,對他而言不是問題,他只是隨著因緣扮演角色,而且他的名稱又代表他整個修行的過程。無論你怎麼修,修到哪一個位子,你停在那裡就是不對。
有無俱不用,因為那是分別對待,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的分別對待都是陷阱。你從世間進入到出世間,在出世間修行成就,你還有出世間的概念亦是不對。大乘和小乘是對待,迷和悟也是對待。我問你:「你是凡夫還是聖人?」你說你是聖人,可是「聖諦亦不為」。當你能夠打破一切對待,即能「長禦白牛車」,「白牛車」即大白牛車,這指的是一佛乘。
聞後思惟:如何打破分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