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聞偈,不覺悲泣,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法「達」之前讀《法華經》雖然沒有悟,但已經誦了三千部。所以,他聽「聞」了六祖的「偈,」經六祖一點,他就貫通了,心中「不覺悲泣,」深受觸動。你們不太熟悉《法華經》,所以你們的感動很有限,你們只是一直無動於衷地在等我講。這跟你過去的背景有關係,你讀得深,如果有人給你點一下,你就能聽懂。
談到這裡,你沒有悲泣,你就要發起慚愧的心。你無慚也無愧,你卻沒有察覺到這兩個不善心所。否則,你就應該痛哭一場,就像須菩提,聞《金剛經》泣淚悲泣。如果你今天找到失散三十年的兒子,你會不會哭?我相信在場每個人都會哭。如果你今天找到失散多年的自己,你會不會哭?我們就是沒有找到,所以才不會哭。我們找自己也找很久了,就是沒有找到,所以才不會有感覺。
法達言下大悟!不用找了,那個就是了。那個是什麼?那個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是,那是什麼?就是什麼都是。我不是在跟你繞口令,我已經講三句話了。如果你聽不懂,我沒有辜負你,是你自己辜負你自己。
法達之前曾經誦過三千部的《法華經》,他來向六祖大師請法,六祖大師針對他的問題,臨門一腳,法達在六祖大師講完這段話之後,就大徹大悟了。他因「而」很感慨地「告」訴六祖大「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你在讀經典是被經典轉,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你讀經典,是否能夠知道它的真實意呢?你會不會用呢?還是僅僅把它拿出來讀誦而已?
一樣的道理,我們從小到大讀這麼多書,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學以致用,這當然就有問題。如果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增長我們自己的名利心或好勝心,我們這樣讀書不是讀錯了嗎?你在學校讀了那麼多書,現在已經畢業了,你本來應該是更快樂或心更平靜,或是更有慈悲心,或是更加懂得如何處理事情。如果你不是這個樣子,你就是被你所讀的那些書所轉,這樣讀書很冤枉。那一天,有一位法師去向我借我讀過的書,他向我借的是一本圓瑛法師注的《楞嚴經》上下冊。我問他:「法師,你借這一本幹嗎?」他說,他要利用下次結夏安居的時候,把我注的重點和做的注抄下來,所以他想借三個月。這樣,他反而被我罵。我告訴他:「你這樣開不了悟。讀書不是這樣讀,我寫的東西是我個人的心得。」一樣的道理,你們也是拚命地抄我講的東西。讀書要會讀。如果你沒有進步,你要知道你讀得不對,更要知道如何讀才能受益。
聞後思惟:究竟應該如何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