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13 十一月 2021 14:09

暢談六祖壇經(861)佛智難測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法達悟了,但他的悟還沒有透徹,於是他「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法華經》中,佛曾經說,滿虛空的聲聞弟子,如舍利弗或菩薩等,把智慧集合起來,共同來思考、推測:「所謂佛的智慧到底大到什麼程度?深到什麼程度?」但是,他們合起來都不能瞭解佛的智慧。

  法達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因為六祖之前告訴他:「汝今當信,佛之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即:如果你悟到你的心,你就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法達就開始疑惑了,明明佛在《法華經》中講,縱使是盡虛空開悟的人都不能明白佛的智慧,而六祖卻說:「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所以他認為六祖跟佛講的不一樣。但他沒有明說,他說「自非上根,未免疑謗。」意思是:六祖大師,你講的,我一定相信。但是,一般眾生的程度聽不懂,因為大部分都不是上根器。

  我們是什麼根器呢?上不上、下不下,這種人很難度。我們說有智慧也沒有,說笨又笨不下去。為什麼?我們就是不老實,每個人都很有想法,都很有個性。下根的人來問你什麼是佛,你說:「你就是佛。」他就說:「啊!我真高興。師父,怎麼修?」「不要囉嗦啦,去掃地。」這種很好教。你不用笑,做不到這樣,你就沒有辦法悟。要自己去調一下,要麼,就勇敢地向上突破,即:「我可以為法忘軀,縱使修行修到往生,我都不害怕!」要麼就臣服,放下,把你的概念徹徹底底地放下。

  你們看佛經,就說自己在學佛。你根本就沒有在學佛,你只是把佛經當成書在看。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臣服佛。如果你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值得你學習的老師,你應該向他臣服。三皈依即:「我願意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如果連這樣你都不肯,你要觀察自己的內在。你不要講:「這只不過是個形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要吃飯?你每天吃飯,也只不過是個形式。所以,這代表你的道理沒有通,你自己要調整好。

  我昨天跟同學談,我說好人跟修行人不一樣,好人就是願意幫助別人,修行人則是要面對自己的心,願意降伏自己的心。問題是,做好事不會很困難,要降伏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為什麼這麼困難?因為你只要進入你的心,你的心就會跟你唱反調。你遇到它唱反調,你就逃出來,除非你明白這個道理。

  經典含攝的層面很廣,例如《壇經》,牽涉到很多經典。讀法達這個公案,你若讀過《法華經》,感受就會越深。一本經的內容可以講很久,也可以一兩句話就講完。《法華經》的重點談的是:「你就是佛」,但是眾生甚至學佛學很久的人,就是不肯相信,他總認為自己是眾生,或成佛要很久。這樣的概念會障礙你,因為你不能直下承擔。如果我說你是個很優秀的人,你不要懷疑;佛是個很優秀的人,你不要懷疑;每個人都有良知,你不要懷疑;人之初,性本善,你不要懷疑。但還是有人懷疑,認為有的人天生就是很惡劣。你的腦袋在作祟,跟你講真話,你就不相信。其實,如果講真話,兩三句就講完了。因為你不相信,佛就要跟你講一輩子,慢慢講,講到你相信。

聞後思惟:你願意面對你的心嗎?

閱讀 673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