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達並非不相信六祖大師,他很慈悲,怕其他人聽了六祖這麼講不相信而誹謗六祖亂說。如今,仍有很多人,甚至是學佛的在批評六祖大師,說他的觀念破壞很多佛法,還有人認為《六祖壇經》害人不淺。所以,你假設有所疑惑,自己好好研讀就好。你沒有開悟,不要妄談自己的意見看法。
為什麼有的人疑惑六祖大師所講的法呢?因為,大部分佛經,其中如《華嚴經》等很有名的經典,都說成佛要很久很久,統稱為三大阿僧祗劫,說修行需要次第,光是菩薩的程度就有五十五個位階。《壇經》曰:「迷即凡夫,悟即是佛。」六祖從未說悟道即阿羅漢,他直接跳到佛。六祖跟其他佛經講的不一樣,因為阿羅漢之前還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從阿羅漢到菩薩的層次又完全不同。
每一本佛經有共同之處,不外乎就是要告訴你「你是佛」。但是,每本佛經也有其不同之處,有其特色。你要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果你有機會多看一點,你對佛法整體會更容易瞭解。比如你讀了《壇經》,你會明白這些是佛的概念;但你不明白釋迦牟尼佛過去的背景,你要讀《法華經》才能真懂;但你不明白佛的境界,你要讀《華嚴經》;是否有地獄呢?你要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否有西方極樂世界?你要好好讀一讀淨土三經。你不要用你的概念去評判,這是沒有意義的,你有心的話就自己去看。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你若沒有時間讀那麼多經,你就好好讀你的經,其他的你不要亂誹謗。你要承認你沒讀,這樣就好,老實去面對自己。
法達為其他的眾生發問:「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三車」即三乘。為什麼用這三車?就是這三種動物在拉車,羊不及鹿,鹿不及牛,一種比一種更有力氣。但此處不止三車,因為還有大白牛車。說三車也對,大白牛車不講就是三車。羊車即聲聞,鹿車即緣覺,牛車即菩薩,這叫三乘。大白牛車就叫一乘,也叫佛乘,故說三乘也可以,說四乘也可以。
佛法難懂就難懂在這裡,每一本經典所描述的內容不一樣。每一本經典到底是怎麼來的?比如,你今天跟一群小孩子在聊天,你把聊天的內容記錄下來叫小乘;明天又跟一群青年聊天,把它記錄下來,姑且叫中乘;明天又跟一群老年人聊天,把它記錄下來,就叫大乘。表面上聽起來是矛盾,其實不矛盾,因為聊天的內容不一樣,聊天的物件不一樣。以老子的話來形容,對剛求學的學子,你要他「為學日益」,即:「你願意好好求學,你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廣博。」但當他已經畢業,出社會了,你應該告訴他:「學問的目的是什麼?你應該為道日損。」即:「學習那些東西,是來減損自己的脾氣和毛病的。」因為層次不一樣,講的內容就不一樣。比如,有的法師看到你說:「你要好好讀經。」你不可以說他錯。有的法師跟你講:「不要讀了,好好念佛吧!」你也不可以說他錯。哪裡錯?如果那個人該念佛,你叫他去看經;如果那個人該看經典,你叫他去念佛,那就是錯。為什麼?因為你教錯,並非你講的內容錯,而是對象不同。
一般人都斷章取義,比如,你聽完我的課,說:「達觀法師叫我們好好打坐。」你也可以說:「達觀法師雖然教《壇經》,不過他叫我們念佛,他其實是淨土宗的!」你要叫我怎麼講?你聽話這樣聽,我怎麼講都沒有辦法跟你解釋。我的意思並非如此,我是看你適合什麼,就跟你講什麼。尤其在大眾場合,我都是普遍地講,你們不要斷章取義。
聞後思惟:你能讀懂經典異中的共同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