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即:我不明白諸佛示於人間真正的宗旨,還把佛法當學問,這樣如何能止息我多生累劫狂妄的心呢?你聽課要言下就契入,聽到最上乘法之後,你要感慨地說:「過去那些是不對的。」或:「我的學習方式是不對的。」否則,你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未明出世旨,」即之前不明白佛的本懷、本意。何為祖師西來意?就是佛意。你不明白佛的心意,一定很難修,一定亂修。就像你不瞭解一個人的心意,你怎麼對他好,他都會覺得不好。你事事聽他的話,他會說你沒有用。你對你的子女、丈夫那麼好,還被他們嫌。佛太瞭解眾生,問題是眾生不瞭解佛,這很可惜。
「寧歇累生狂。」「寧」即是怎麼。我們常說:「你是不是應該歇歇腳?」「你是不是應該休息?」「你在想什麼?」「你的心可不可以止息?」眾生一輩子都在想,到底在想什麼?你多生累劫妄想不斷,怎麼能止息你的狂心呢?法達一開悟,就悟到:是他在耽誤自己,他的妄心狂心讓自己不能止息。
「羊鹿牛權設,」「羊車」是聲聞,「鹿車」是緣覺,「牛車」是菩薩,這些都是權巧方便,因為眾生剛開始不明白,為了眾生才安立設立那個名詞、階段。三乘是權巧方便,事實上一路就到底了,就好像虛空沒有樓梯,你卻希望我拿一個樓梯讓你爬上虛空。你一定要樓梯,才覺得比較安穩。你想樓梯,佛就教你爬樓梯,跟你講第一、第二、第三個…階段,這就是權巧方便,你不可以說佛錯。
「初中後善揚。」「初善」是聲聞,「中善」是緣覺,「後善」是菩薩,講的就是階段。無論是哪個階段都是善,都是要讓你回頭是岸,回歸一佛乘。所以我們要明白,不要誤會佛。
「誰知火宅內,」「火宅」的典故出自《法華經》:「三界如火宅」。「火宅」以佛學的名相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以現代的名詞來講,即你所創造的世界。就像你蓋一棟房子,那是你蓋的,這個世界也是你創造的。「出三界」,並非:「離開三界就解脫了。」三界是你心中的貪嗔癡所創造的。貪創造了欲界,嗔創造了色界,癡創造了無色界。解脫即是:根本沒有這些,把這三個世界擦掉。你的貪嗔癡消失了,三界就同時消失了。
那麼,那個人是誰呢?第一種最簡單的解釋:「元是法中王」:原來就是一尊佛。在火災現場的那個人就是佛,「法中王」即佛的意思,所以佛逃出去,他還是佛。第二種解釋:哪有什麼火不火災?哪有什麼三界內三界外?那原來是妄想。我還是建議你們要逃出火場。雖然你處在三界內,但你還是佛。如何逃出三界?當你悟到你是佛的那一刹那,假名離開三界,因為三界本來是假的。
自心是佛,你不要向外去求別佛。你處在這個世界,又一直想成佛。你不需要成佛,你只要悟到你這一尊佛就好。無論你承認與否,你就是一尊佛。要成佛,經典說過:「多生累劫要侍奉很多佛,要修很多福和慧。」從經典的文字上解釋,你們會掉入這個陷阱。我告訴你一個答案:你有沒有侍奉你這一尊佛?你們沒有,而是跑出去侍奉別的那尊。
時時刻刻好好侍奉你這一尊佛,你才會成佛,這就是《金剛經》所講的「善護念」。寺院有常住之說,一般人以為指的是寺院裡住多少出家人。其實,真正的常住指的是真心,常住真心。我的身體是一間寺院、道場,我的寺院裡有常住,你的寺院裡也有常住。但是,你不要用「我」的概念或用數字「一二三四五」來理解這個事情,因為心無形無相,你這樣體悟不到「諸法無我」的概念,而且會掉入有和沒有的陷阱。
聞後思惟:你知道如何出離三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