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物都是由下面往上生長的。真實的道理是動態的。剛生起來的曰初,最上面的曰上,這是不得已所安立的假名。這六條線,哪一條是最初呢?哪一條是初終?你找不到第一因。佛法有一個很關鍵的觀念,是世間人不太瞭解的,因為他們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是先有我,還是先有他?不可以這麼說。哲學總是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問,就是想找第一個因。宇宙不能這樣問,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叫第一因。
我說它是變化的,即它正在變動,它就是一直動。你們修行有一個陷阱,即希望它不動。所謂如如不動,不是希望它是不動或靜止的。變動就是無常,即所有的東西都是不斷、不斷地變化,從一開始即如此。任何東西、現象都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體性。所以,你要從這裡悟到佛法所講的「空」的真實意,從這個「空」中去體會到平靜、寂靜和平等。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為什麼無所住?你說能住嗎?你說留得住嗎?留不住,你為什麼要住?既然留不住,請你徹底把它看清楚。既然完全都留不住,它完全是變動的,它完全都是彼此有關係的,其實你的心就可以徹底放下。也就是,你抓也抓不住,你留也留不住,就在變動的過程,你體悟到「空」,即:「在風雨中體悟到那種寧靜。」那種寧靜是來自於你徹底的不執著,而非它徹底的不動。所有的東西假如不動,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亡,所有的日月星辰、整個宇宙會毀壞。
我們的心其實就是大宇宙,就是法界。法界是活潑的,但在活潑的過程當中,我完全都不執著。天上有白雲在飄,你喜不喜歡?白雲飄過,現在有烏雲也飄來了,你喜不喜歡?你為什麼對烏雲這麼感冒呢?烏雲和你有什麼冤仇?你能夠接受白雲,卻不能夠接受烏雲。白雲和烏雲不都是雲嗎?你的苦在於:第一,白雲和烏雲的分別;第二,你貪愛白雲而嗔恨烏雲;第三,你不明白白雲、烏雲都是雲;第四,你不明白雲根本沒有一個完全不亦的自體性。
在日常生活中,你假如不能夠體悟道,其實你是不會修行的。什麼是道?道從本體來說就是心,從現象來講就是方法。我們常講菩提道,那個道就是道路,就是一個方法。就像波羅蜜,你們解釋太快了,解釋成了到彼岸。波羅蜜之前還有六次,波羅蜜即到彼岸的方法要透過那六步。我一直在強調,你要悟,道是要悟的。你要好好體會,但是據我長期觀察你們,你們的悟性都不高,但是你們的誠心都很夠。那天有個同學去講堂,我說:「你好久沒有來了。」他說:「久久來一次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說:「我認識一個同學,他的姑母就住在臺北。他的姑媽每天一定要到行天宮。他的姑媽老家在南投,有時候要回南投,每次都要到行天宮求籤問可不可以回南投。如果說不好,她當天就回臺北。她這樣一做就是三十幾年。她很誠心,是個好人。她修得比你多,因為她每天都去行天宮做志工,做三十幾年。」修的意思就是你要去做,但問題是,他的姑媽觀念不正確。
聞後思惟:你能接受一切的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