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28 十二月 2021 14:46

暢談六祖壇經(893)用功至深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即今天的安徽省。古時候的州就等於現在的縣。「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看《壇經》的公案,每一位禪師來跟六祖請法之前,都很用功。你們有辦法看《壇經》一千多遍嗎?我都只是看超過一百遍。我是用看的,就是細細、慢慢地看。人家這種精神!

  我常常鼓勵各位,佛經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看一遍怎麼會懂?「師父,我不只看一遍啊!」你沒有看一百遍怎麼會懂!「師父,我有看一百遍啊!」那你沒有看一千遍,你怎麼會懂!你沒有看一萬多遍……自己不用功,就想問別人,這樣太依賴。如果你沒有下功夫,什麼問題都去問法師,那是沒有意義的。早年教經典時,我很熱心,學生問十個問題,回答十個問題,問一百個,回答一百零一個。我現在會說:「你先想好再來問。」即:不是抬杠或聊天,而是你要想好。你自己很用功,別人跟你談問題才有意義,否則只是聊天而已。你先修修看,不要總是問:「師父,怎麼修?」

  《楞伽經》這本書很深,很不容易看,是達磨祖師傳來中國的。這本經有好幾個版本,達磨祖師帶的是四卷的。《楞伽經》名相很多,「空」、「有」都講,很難契入。五祖之所以傳《金剛經》給六祖,在歷史上沒有交待清楚。以我個人的揣測,因為:第一,《楞伽經》會讓很多人掉入學問的研究,它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如《金剛經》來得直接了當;第二,六祖是聞《金剛經》開悟的,即他跟《金剛經》因緣很深。一個高明的老師不是想教什麼,而是根據學生的根基教授。每個時代的因緣都不一樣,這個時代一般都傳神經,就是一大堆神經病。沒有關係,你只要把握自己內在那部經就好。

  你單純一點,只要有一項事情比別人專業,你在這個社會上就會成功。修行亦如此,你只要對一本經真的很深入,你自然能悟道。你是要悟道,不是比誰經讀得多,你不要搞錯方向。方向擬清楚,你就知道怎麼修行,否則你會很累。很多修行人都很累,一天到晚都擔心哪一本經沒有讀完,哪一個法門還沒有修,這樣很塵勞。
  他看了這部經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這個名詞「,」便「禮」拜六祖大「師求解其義。」「三身」比較偏向于空宗,「四智」比較偏向于有宗、法有相宗和唯識。你看到三身四智不懂,會不會去查數據?佛法假如跟自己沒有關係,那就不要學。講得更直接點,你所學的跟你沒有關係,你就不要學,天底下所有的學問都一樣。佛法一定跟你有關係。

  你看「三身四智」,看不懂就把它放下。你知道你為什麼看不懂嗎?你看一個名詞,有沒有將它回歸在自己的身上呢?這就是關鍵,你們以後要這麼看,而非掉入解釋。比如,三身、四智,不是要解釋它們,而是說:「三身是我的什麼?」或:「四智是我的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如此。

  看任何的名詞拉回來,你比較容易觸動,因為它講的都是你身上的事情。能如此,你才容易領悟。你不必害怕你領悟得不對,它是對你有幫助的,雖然這不是大徹大悟,也不見得很圓滿。很多人太不勇敢了,他認為:「我還是不要這樣想好了。」他就什麼都不想。佛法雖然叫你不要打妄想,但並非要你什麼都不想。該想的還是要好好想,否則你怎麼知道你在打妄想?就是因為徹底地想,你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才能徹底懂。

聞後思惟:讀經如何回歸自己的心呢?

閱讀 48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