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六祖大「師曰:三身者:」他談的不是三個身,而是從三個角度來談身的問題。「身」原則上還是屬於本體的部分,但是六祖的解釋全部都談。
「清凈法身,汝之」自「性也;」自性即佛性,這不用你修。什麼是佛性?清淨的心就是佛性,不是因為你修行而清淨的,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你會問:「師父,那我為什麼不清淨?」你起妄想才不清淨;不起妄想,你當下不就清淨了嗎?你研讀佛法,不要用腦袋一直研究什麼是本體,而是要去證悟。我們要研究的是:你是怎麼迷失的?如何去恢復?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成佛之後怎麼樣?」我說:「你做了佛祖就知道了。」
「圓滿報身,汝之智也;」你有你的本體,有你的本性。本性有作用,其作用是一種「智」慧。這是什麼智慧呢?有言道:「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並非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沒有分別對待的智慧。一般人沒有這樣的智慧,而是起分別對待的知見,故不能稱為真正的智慧。你看問題會失真,因為你的自我意識,隱含了個人的偏見和好惡,所以你看東西一定不准,即:一剛開始,你就失真了。
般若無知,就像鏡子。鏡子本身並不存在任何的概念,它無所不知,卻能將它面前的東西照映得清清楚楚,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這叫做無所不知。你沒有辦法在它的面前隱遁,這才叫做「汝之智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體,即自己的法身;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智慧。但可惜在於:第一,你只認識你這個肉體,就是色身,你不認識你的法身。色身,三餐肚子餓了,你都知道,被蚊子叮到,一巴掌就打過去。法身是什麼,你永遠不管它。
沒有學佛的人的概念根本沒有法身,他不會去尋找法身,除非他來學佛,他才知道這個概念。我們已經來學佛了,卻很無奈:「我已經知道有法身,但我這一輩子還是找不到法身。」如何找到?還是那句話:放下了就找到了。息妄顯真,止息了就找到了,故要去明白。再來,第二,你沒有辦法用到般若智慧,你還是用自己的知見去看這個世間,所以你體會不到沒有分別對待的世界。就是因為你的知見太重,所以你才體會不到。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千百億化身即你的言行舉止。以很容易瞭解的角度來談:你的角色要互換,這叫千百億化身。把你的角色扮演得好,現在是老闆,把他扮演好;現在變成別人的部屬,把他扮演好;現在你在這裡是學生,回去就變家長……你們都把角色扮演好,那就是千百億化身。這實在不簡單,為什麼?你現在的角色雖然是學生,回去雖然是家長,但你現在的腦袋跟你回去的腦袋還是差不多,智慧也差不多,個人的好惡還是一樣,所以你難以突破。放下你的腦袋,放下你的思想,放下你的概念,聽起來太困難了。為什麼?因為你會想:「放下之後,我不就是空空傻傻的?」我沒有這麼說。否則,你問我:「師父,放下之後是什麼情形?」你放下了不就知道了?不要猜!猜對你的生命沒有意義。修行人直接去修行、去親證。
聞後思惟:如何回歸自性三身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