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要為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每個人都有智慧。當你願意去瞭解一件事情,你對它的認知就會越來越深刻,這就是一種智慧。如果你對它漠不關心,你永遠都不能瞭解它。比如,冷氣機你懂嗎?種花你瞭解嗎?只要不關心,你就不懂。你只要對它特別關心,不斷去突破、瞭解,其實你就有這方面的智慧。
一般人想學般若,般若比較偏向于智。你說:「我學佛學這麼久了,為什麼沒有智慧呢?」因為你對智和慧都分不清楚。但是,你說它很難,其實也不然。如六祖所言:「圓滿報身是汝之智。」其實每個人都有智慧,只是看你迷得深還是淺。很多人以為看看書就有智慧,那是錯的,他錯把知識當智慧。書讀一讀,你有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但知識跟智慧是有關係的。比如,你讀完了《壇經》,你可以這麼說:「我現在增加不少知識。」並非讀完《壇經》就增加了智慧。
學佛的人有分幾種類型:第一種是信徒,他不懂道理,但他就是很誠心誠意,不斷參加法會、共修或拜懺;第二類,就是不斷聽師父講課、開示,聽一些佛學的知識、概念或經典講解,聽久了就具備佛學的知識;第三類人不是佛教徒,但他自己到書局去買一些佛學或禪宗的書自己學、自己看,到最後也是增加了知識。說不定有的同學不但有知識,也有了經驗,即透過這些知識去練習。比如,我告訴你:「當你心很亂的時候,你可以念佛。」你果然就回去念佛。當我說:「你心很亂的時候,你就靜坐。」你就去靜坐。只不過有的人經驗比較深刻,有的人經驗比較淺薄。
你這樣一直練習,你也發覺到你會遇到瓶頸。你雖然學習佛法,加上不斷演練、練習、操練或修行,但你覺得好像用不出來。只要用不出來就是沒有慧。你做的大概都是偏向於事項,但是你沒有辦法徹底用出來或是內心有疑問、障礙、瓶頸,就是你一定對這個道理不通透。
你不會煮菜,比如不會煮麻婆豆腐,假如你一定要煮,那怎麼辦?不會就學。學習的管道來自於哪裡?比如,你到書局去買一本食譜,打開第一道,它就教你怎麼煮麻婆豆腐,告訴你要用傳統的豆腐,要用多少湯匙的鹽巴、醬油,都寫得很清楚。你讀完,就具備煮麻婆豆腐的知識。這裡你不見得會煮,你要下廚去試試看。假如你要煮一百遍就會煮,那應該很有把握,應該不用再邊煮邊看了,甚至也不用湯匙,用手就可以抓進去。這時,你應該會有自信了,你認為你會煮麻婆豆腐嗎?你們應該也是這樣想。可是,你煮出來一百零一遍的麻婆豆腐拿給我們吃,我們會覺得好吃嗎?不一定,因為每個人口味不一樣。食譜應該不會教你對不同品味的人應該怎麼煮的。但你們學東西都很喜歡這樣學:「師父,你就詳細一個一個跟我們說。」我是沒有辦法這樣跟你講的。
要突破,你應該怎麼辦?去瞭解每個吃菜的人的口味,這樣你才能用出來,否則你學的東西不實用。你會應用、會變化了嗎?比如,你煮的麻婆豆腐已經被人誇獎了,它才能算好吃。但是,你可能只會煮葷的,卻不會煮素的麻婆豆腐。萬一你食材不夠時怎麼辦?你會不會變化?你會煮麻婆豆腐,你能否從這道菜演變出麻婆紅燒獅子頭?一直衍伸下去。
聞後思惟:你願意將法義不斷去體悟、實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