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31 十二月 2021 14:15

暢談六祖壇經(898)觸目皆道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你感覺到「空」比較難,「有」好像比較簡單,其實「有」還比「空」更難。因為當你悟到「空」的時候,你就知道平等。但是「有」則不太一樣,「有」就是每個都不一樣,其中牽涉到緣起的現象。故,二乘人悟「空」,但是他沒有悟「有」;而菩薩悟「空」也悟「有」。困難在於此。

  《參同契》很重要,你只要到日本去,曹洞宗的子孫每天做早晚課一定要誦這一篇,就如同我們誦《心經》一樣。你看到《參同契》,你會誤以為是道家的,因為道家也有一本同名的書。「參」應該念CEN,即同參差不齊的參。「同」即相同。只要有差異的東西一定是事,道理一定是一樣。理事圓融無礙才是真正的契入,「契」即契合。

  剛開始你看這個世間,你會覺得:「怎麼會有公平?」我們心之所以不平靜,是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公平、不平等。我們剛開始悟,是要去悟到「空」,即悟到平等。悟到之後,接著,你要展現那種智慧。比如:「這個人我應該怎麼幫他?這個人我應該怎麼說?這個人我可以說嗎?如果不可以說,我應該怎麼辦?」所以,你要應用得來,就要懂得種種現象的變化。你要真正通達,否則你只能明白片面性的道理,不能整體去瞭解。

  你為什麼沒有辦法突破?如果要更靈活應用,你不但要善觀萬物,更要善觀一切眾生。假如你沒有辦法,你就不能產生一種智慧,即妙觀察智。你可以從此處去瞭解。你有智慧,但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開發、展現出來呢?我們講佛性,就如同西方人講潛能。智慧是要能應用出來的,否則,它便只停留在個人的知識和經驗,而無法變成一種自受用和他受用,即:自己能受益,別人也能夠受益。

  生活的一切,觸目你就要領悟到道。你為什麼可以行動呢?很多人總是覺得佛性的展現是很抽象的,其實不然。我講一個公案,不懂佛性的人可以好好體悟。達磨祖師來中國之前,在印度就有得道的弟子。其中有一位叫波羅提,也是在達磨祖師的座下大徹大悟的。有一天,波羅提到達印度南邊,有一個國王剛開始看不起他。後來聽他說他的老師是菩提達磨,國王就對他刮目相看,因為菩提達磨出家之前是王子,跟國王有親戚關係。國王問波羅提:「何者是佛?」他回答:「見性是佛。」國王直接反應:「師見性不?」即:「你見性了嗎?」婆羅提很肯定地回答:「我見佛性。」禪師不會講人情世故,該肯定的時候要肯定,而不應該謙虛。國王又問:「性在何處?」波羅提回答:「性在作用。」國王問:「是何作用?」國王又補一句:「我今不見。」即:「性是什麼作用?我怎麼沒有看見?」波羅提回答:「今見作用,王自不見。」即:「現在就是一種作用,是王你自己不見。」國王問他話就是一種作用,是他自己沒有察覺。國王還是聽不懂,故婆羅提說了一首偈:「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便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國王聽完偈之後,心即開悟。

聞後思惟:你能觀察到佛性在作用嗎?

閱讀 62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