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31 十二月 2021 14:51

暢談六祖壇經(900)三身四智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本性」就是佛性。離即是迷,對應下一句的悟。迷和悟的關鍵,只在於你是否已經悟到本性。如果你離開了本性,你就不見本性。「別說三身」就是:你不要口頭上這麼說。那麼,三身,到底是一個還是三個呢?從佛性的角度來談,它的體相用就是三身。你不懂佛性,卻一直想要去瞭解「三身」是什麼;或者,雖然有「三身」這一個名相,但是你卻用不出來,這事實上是沒有意義的。你若如此,「即名有身無智。」也就是,你雖然講得出來,但是你根本沒有智慧。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在這三身當中,每一個都不能夠各自獨立。你不要以為這三身是一個實體、是實有的。你就是要悟到這三身即是一身,這一身即是六祖所言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空性。三身跟空性到底有什麼關係?簡單這麼講,一切都叫做緣起。「因為有那個因緣,所以我方便為你解說。」這就叫緣起。我現在也可以為你講四身、五身、六身、七身。但是我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假設具備那個因緣,我會為你這樣講。

  六祖大師最慣用的說法就是體用,以定為體,以慧為用。如果我為你講體用,你還是聽不太懂,那麼就用體相用,這是最常講的。若是你還聽不太懂,就講十個。在《法華經》就講十個,也就是越分析越多。十個就叫十如是,從十個角度再來解析。我們要講幾個,都是因為因緣。但是,跟你講三個,你的腦袋不要抓三個;跟你講一個,你的腦袋也不要抓一個。你執著這些概念都是不對的。

  你若瞭解到三身都是緣起性空,「即名四智菩提。」這樣,你就會生起四種智慧,從而達到覺悟。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四個字就是緣起性空。這四個字,如果你真懂、明白了,大乘佛法你就懂,你就真的有智慧。無論你讀哪一本經,你都能夠懂。

  「聽吾偈曰:」從這首偈你可以得到一個答案,到底是「一身」還是「三身」?事實上六祖講的就是體。

  「自性具三身,」其實自性就是自性,只是為了向他人解釋自性的特質、特性,我們才勉強說三身。

  「發明成四智。」這就是用。智慧一定是從自性所展現、流露出來的,這就是用。智慧是拿來用的。三身是體,四智是用,體用是不可以拆開的。在《壇經》之中,六祖講的「體」就是「性」,「用」常常叫做「心」。「心」、「性」這兩個字,就是體用。如果你弄懂了這兩個字,你就開悟了。

聞後思惟:你能明白體和用的關係嗎?

閱讀 2141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