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
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六祖直接了當對智通禪師說:「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諦信」即是深信、真信:你若真深信我的話,你就不會再「迷」失了。《華嚴經》有十信,代表一個人要信到心海裡、骨子裡真是很難。你聽一聽、信一信,別人跟你講別的,你又覺得很好,你的信到底在哪裡?你決定修凈土,若有人叫你參禪,打死你,你都不參,你好好念你的佛就好;你若修禪,有一天靜坐時,忽然看到阿彌陀佛現前對你說:「你好好念佛,我明天就來接你。」那個必然著魔。修凈土的人要往生的一剎那,佛來了就跟他走;修禪宗的人,要往生的一剎那,卻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我們的內心就是沒有信心。六祖為智通禪師這麼講,你要相信。就像波羅提為國王講:「性在作用。」或禪師告訴你:「汝心是佛。」你要相信。自家寶藏,你自身就有,不用到處去找。你要諦信,這些話才有用。一個沒有信心的人,任何法對他而言都沒有用。表面上是他對那個法沒有信心,其實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你活著到底在幹嗎?有的人跟我講:「我活著等死啊!」我問他:「你為什麼不現在就掐死?」你未來的人生還有那麼長的路,你活著卻那麼無聊。對自己那麼沒有信心,不是一種病態嗎?你先要確信,才有可能進一步突破而領悟。
「莫學馳求者,」不要總是用嘴巴說,耍嘴皮子,向外求法,不明白自心,不瞭解自心是佛。不往內在求,一天到晚看經典或到處聽課也是向外求。「終日說菩提。」學了更多的名相,讀了更多的知識,只會整天口說。
智「通」還未開悟,故「再啟」問「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他認為六祖只回答他三身,並沒有回答他四智。其實三身四智並非不一樣。你問:「師父,我先生不聽我的話怎麼辦?」我回答完你,你又問:「師父,我兒子不聽我的話怎麼辦?」我已經告訴你了,你還要繼續問。前面的問題懂了,就懂了。他不聽你的話,有什麼怎麼辦的?他本來就不應該聽你的話,他就只會聽他自己的話。
六祖大「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我說「三身」,你懂就懂了,還問「四智」,難道「三身」之外還有個「四智」嗎?比如,體相用,我告訴你何為體,你懂了,相跟用就不需要跟你講了。「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前面講「有身無智」,此處講「有智無身」。不悟三身,即不悟本性。不明白「三身」,卻專門研究什麼是「四智」,這就是學佛之人的通病:針對一個名詞去研究。如果你是這種態度,就叫做有智無身。所謂「有智」,並非有智慧,而是表面上似乎懂「四智」之意,其實根本不明白「三身」。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六祖開示得這麼清楚,智通禪師還聽不懂三身是體、四智是用。表面上你知道這四智,其實你並沒有智慧。六祖講智通禪師,也說到你們,你們常常想瞭解名相,但是瞭解之後不要高興,瞭解還成不瞭解。智通禪師不明白「三身」即「四智」,「四智」即「三身」。有時候為了方便,才這麼講給你聽。比如,你不明白一心,不明白十方法界為一心所變,我就跟你講有天堂、地獄。你若問:「師父,天堂是什麼變的?」」我就說:「天堂是你的心變的。」「地獄是什麼變的?」我若告訴你天堂是什麼變的,就不用再解釋地獄是什麼變的,一切都是心變的。
聞後思惟:你已經決定如何修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