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偈曰:
六祖大師「複偈曰:」六祖雖然不識字,但性宗、相宗都會講,真是太厲害了。這就是我們讚歎他的地方。有的人專攻般若,唯識可能不太懂。
我先用整體的概念來講,這相當重要。《壇經》講過:「煩惱即菩提。」這就是重點。「即」,你不能解釋成:就是。若是如此,你還需要修嗎?你不就是煩惱即菩提嗎?「煩惱即菩提」,是禪宗、般若講的,唯識則講轉識成智。「即」就是轉的意思,就是轉八識成智慧。轉,是突破的意思。
世間法處於相對的狀態:我們之所以煩惱,就是處於相對。我們之所以學佛,就是因為有煩惱。世間法,無論你怎麼做,都是有煩惱。一個惡人有煩惱,一個好人有煩惱,一個失敗的人有煩惱,一個成功的人也有煩惱。我們要超越煩惱,而證悟菩提。從這個角度,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們都是用意識來過生活、看人生。這個意識,詳細來講,叫做心意識。意識的特性、特質,詳細解釋,把它分成八識。
禪的理論簡單、扼要。禪師不會跟你仔細分析,不會告訴你何為八識,否則他就是教下。教下是專門講經教的人,而真正的禪師講話很不客氣。你問:「禪師,什麼叫八識?」他會跟你講:「我不懂。」若是一般人,明明懂時,怎麼會講他不懂呢?他說自己不懂,就會被學生、信徒看不起,所以他不講他不懂,而且還會苦口婆心為人家分析。那天有人告訴我:「法師,你很會講法。」我說:「我志在禪師,不在法師。」
我們有這些意識形態,所以我們就有煩惱。就是因為你察覺到你有煩惱,你才能借此而覺醒。而非:「我被這個煩惱打敗了,我逃避了。」就像一個人再怎麼順利,也有突破不了的問題,比如釋迦牟尼佛再怎麼順利,他也有一個問題不解,那就是死亡,所以他一定要去突破、瞭解這個問題。你不可以說:「我覺得我的人生很好,我幹嗎要學?我不用學。」不用學的人,就等於放棄人生。
同學問我一個問題:「師父,開刀要持什麼咒?」我懷疑我到底是教什麼。我講的,怎麼跟你問的差那麼多?你平常持什麼咒,你就持什麼咒,不要三心二意;你平常念哪一尊佛,你就念哪一尊佛。你要有信心。如果你持《大悲咒》,你就繼續持。
還沒出家之前,我蠻喜歡聽人家唱歌的,也蠻喜歡聽人家講話的。我當然最喜歡聽鄧麗君的歌,因為從她的歌聲,我可以感覺到溫暖、愛和甜蜜。我覺得她的歌不僅可以撫慰我的心,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她也可以撫慰所有華人的心。我們既然不會唱歌,有時候也勉強不來,那我們可以好好講話。
你講話,別人喜歡聽嗎?別人用唱歌可以撫慰人心,別人用講話可以鼓勵人心。但是,我們只要一唱歌,身邊的眾生都跑光;只要一講話,人家就不想聽我們講,就不願意跟我們深談、聊天,不願意跟我們成為好友、知己。修行要完全看自己,不要看別人。你想過這個問題嗎?我講的修行是實用佛法,都是你會發生的事情。你怎麼沒有感覺到你講話人家不喜歡聽呢?你講話不是讓別人有壓力,就是讓他覺得你在說教,或在抱怨,或你講得空洞沒有內涵,否則就是你不是真心誠意,而是無聊找個話題聊天的。你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
聞後思惟:你為什麼而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