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的課,即使不是佛教徒的也聽得懂。你們跟別人講道理,他只要是人,就應該聽懂你在說什麼。他之所以聽不懂,是因為你不會用他的搖滾樂思維模式講給他聽。你聽我在上課:第一,你可以純粹聽我講上課的內容,但還有第二個,你可以觀察我如何敘述一件事情,我怎麼轉換各種名相、名詞,這跟接下來六祖要講的這首偈是有關係的。
你能否看到你自己?像我到一般人的家中,我說:「你家的生活品質很高。」他還沒聽我講完,就很高興地說:「感謝師父不嫌棄。」我接著說:「我相信你懂得生活的品質如何提高,對不對?」他說:「對。」我又問:「但是,你知道生命的品質如何提高嗎?」他就答不出來,因為他對生活比生命更瞭解。他知道他生活水準怎麼提高,但他對生命陌生,他不知道生命的品質怎麼提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你對你專長的部份一定比別人強。同理,學佛的專長就是要認識生命。你越認識它,你才能提高生命的品質。沒有學佛的人,會覺得很好奇:「真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的腦袋有時候是死板的,你一學佛,人家跟你講你要明心見性,所以你的腦袋就記明心見性。提高生命的品質跟明心見性不相干嗎?你覺得明心見性比較難,還是提高生命的品質比較難?感覺上,好像明心見性比較難。比較簡單的你都不會,那明心見性你怎麼會?比如,我看鄧麗君小姐,我感覺我們不可以用漂亮來形容她,她的五官不是漂亮、亮麗,但是她生命的品質很高。她不僅唱歌好聽,講話也好聽,而且她也是個好人。以佛教的因果來看她,這麼多人覺得她的聲音好聽,她多生累劫要修多少口業,修得多好。
每個人都可以提高生命的品質。當你去瞭解自己時,你就會得到一個答案:「奇怪,我為什麼用這個角度看世間?我為什麼用這種心態講話?我為什麼會用這種吊兒浪當或漫不經心的行為、方式在生活?」看自己,你要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你對什麼都不瞭解,你只會愚昧地以內在的偏見看這個世間,以個人的成見看待人,以過去錯誤的經驗論斷未來一定是怎麼樣。
你可能會問:「師父,如何瞭解我自己?」像這樣的話已經是老生常談,一直以來,我苦口婆心、東聊西聊,都只是在告訴你這件事情,沒有第二件事情。若不瞭解生命是什麼,你也當瞭解你是否看到你現在的狀態,是否看到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否看到你的缺點,是否看到是什麼造成你現在這個樣子,這是你的功課。
明末高僧憨山大師,他生平的著作名為《夢遊集》。有人曾經寫信問他六祖將要講的這首偈八句的內容,他回信的內容已收集在《夢遊集》中。他說,這八句道盡了佛、祖講佛法的精髓。這八句,解釋了何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八個字,即道盡了一切的佛法。《壇經》以禪宗的角度是偏向性宗,但六祖這幾句話則包涵性宗和相宗。三界唯心即性宗,離開心沒有什麼可談的;性宗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有什麼好變的。但問題是,這麼深奧的道理,一般人很不容易瞭解,所以我們談道理都從現象開始談起。之所以創造這麼多現象,就是你的意識創造。我們要講的就是轉識成智。這八句,你可以好好體悟,直到你懂的那一天,應該就是你開悟的那一天。
聞後思惟:你重視你的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