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23 一月 2022 16:18

暢談六祖壇經(917)空有同時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學佛法的人中,學唯識的人很少,因為唯識宗名相很多。唯識宗從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傳到現在,很少人在學。每一宗都很好,只要你用功就好。

  一顆心分成八識,這個概念不是你觀察而來,而是聽來的,那是釋迦牟尼佛的觀察。你回到家,你觀察你的心,你看到什麼?怎麼看都是胡思亂想,看久了就打瞌睡。同理,你不要猜它是什麼,你要好好認識自己,從認識自己來看佛法。研究佛法而不研究自己,你是不會受用的。你研究了老半天,頑固的依舊頑固,不敢承擔的依舊不敢承擔,逃避責任的依舊逃避責任。八識是世尊深入觀察來的,你不要認為它是拆開的。有一個人問禪師說:「到底有幾識?」禪師回答說:「人心都不可得,還說幾識?」我現在講的就是你內在的狀況,看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前五識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五塵。南傳的佛法(原始佛教)只講到第六意識,其第六意識就包括了第七、八的內涵;而大乘的佛法講到第八意識,甚至有人講到第九意識,就是把南傳的第六意識拆開,講得細一些。前五識就像外面的境界,比如,這盆蘭花,你看到什麼,它就是什麼。而第六意識就是拿照相機。你會照到花開還是花謝?你照到花開,不照到花謝,你內在起妄想、分別。你認為花開很漂亮,花謝比較不漂亮,所以你會去選擇漂亮的來拍。第七意識就是執著什麼,即按下快門。你覺得花漂亮,認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你希望把這片景色永遠保留下來,所以就把快門按下去。第八意識最無辜,就是膠捲,你按下什麼,它就是什麼,它就曝光。按蘭花的相,它就進入它的底片。你看你人生的狀態,你用你的心態看這個世界,事實上就是這樣。

  為什麼叫意識?為什麼叫識?為什麼不叫智?我們說轉識成智,迷的狀態就叫識,悟的狀態就叫智。識和智最大的差異就在迷和悟。迷時叫識,悟時叫智。看到什麼是什麼。「我看到蘭花,我就認為它是蘭花。」縱使你親眼看到的,你親耳聽到的,都不見得是真實的,但我們看到就馬上就覺得它是真的、實在的。以一首歌來形容:「花非花,霧非霧,半夜來,天明去。」我們會問:「到底有沒有輪迴?」我們也不相信:「我看到我才會相信。」「到底有沒有佛?如果釋迦牟尼佛這麼厲害,他就出現在我面前給我看,我看到我才會相信。」但問題是,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比如變魔術,你在魔術師面前,他能把一張白紙變成一千塊。

  你不要常常用自己的慣性過生活,不要看到事情就把它分開,你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你雖然會背《心經》,但是你在生活當中能看到《心經》嗎?比如,我早上剛進來,你看到我進來,你看到什麼?我一進來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空?你坐在這裡,你看到所有坐在這裡的同學,就要看到教室是空無一人。但是你的概念喜歡把它拆開,你看到「有」時不會想到「空」,你看到「空」時不會想到「有」。真相並非有的時候就是有,沒有的時候就是沒有,這樣是不活潑的,因為你不明白空、有是同時的。《楞嚴經》曰:「當處生起,隨處滅盡。」而不懂的人會產生時間差,比如花開需要一段時間才花謝。時間越縮短的人,他的程度就越高、越好。大乘跟小乘不太一樣,小乘常常會掉入時間差的概念,大乘則能同時看到。

聞後思惟:你的心是否常常產生時間差?

閱讀 484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