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23 一月 2022 19:35

暢談六祖壇經(920)轉識成智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很多人都有這種概念:開悟就是要全部擦掉。其實,對於開悟之人,事情都存在,但他完全不執著。存在也是假有,他會妙用,故事情礙不到他。如果什麼都不用學,那「法門無量誓願學」就不對。有人以為開悟之後一切都會圓滿、都會懂,那又何必法門無量誓願學呢?

  學佛法一段時間後,你要看看你認知的概念。我只是不斷反問你,你要去看到你到底是什麼問題,即你聽到的法、看到的書,都不算你的體悟,都是你單方面學習的,但你無法察覺你領悟的層面或別人所講道理跟你理解的意思是否一樣。

  《壇經》曰:「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際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萬物色相即是你內在的種子。虛空,你不要只解讀一面,認為虛空中什麼都沒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你不要把「不空」抓著,以為是有。妙有也是緣起的現象,它並非真實。你還是要有知識、經驗,否則,你如何展現呢?

  開悟後,你還要學習度化別人。度化讀書人跟沒有讀書的,度化員工和老闆的方式不一樣,故《普門品》曰:「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你看到領導,你怎麼跟他講佛法?你就沒有學應以領導身即化領導身度。你如何度一個死刑犯?你會說:「師父,談太遠了吧!」沒有錯,你這一輩子假如能度你家的那一口子,那你就功德無量了,這實在是不簡單。你要學:「我怎麼度化我太太?我怎麼度化我那只小犬?我怎麼度化愛慕我的人?我怎麼度化討厭我的人?」開悟比較簡單,度化很困難。我們卻不是,開不了悟,偏偏想要度人,好像在拼業績。

  我將我的體悟告訴你,然後你去觀照。你要反問自己,想盡辦法把你悟到的道理想推翻,你才知道你悟的道理圓不圓滿。一般人沒有這種習慣,他領悟到一個道理會沾沾自喜,甚至覺得那是絕對的、圓滿的。當別人推翻他時,他不能接受。所以,要由你自己來推翻。能推翻自己的理論,你就能更上一層樓,你的道理才能圓滿。否則,不管是道聼塗説還是別人輸入什麼,你就照單全收,但你並沒有覺者的智慧。覺者的智慧就是一種妙觀察。你要一步一步領悟,這都是生命的問題,你要將之徹底瞭解。

  你不要以複雜的角度看生命,而要以深淺的角度看生命,從而越來越深入瞭解你的生命。它是不可以用廣度來衡量的,因為它無量無邊,沒有邊際可言。你要深入瞭解,看它到底是怎麼樣的機制、運作,你是如何迷失,又如何能覺醒。佛跟魔同時存在,迷和悟同時存在,但這個存在是真的嗎?

  我習慣打破名相,讓你瞭解內心世界,瞭解你發生了什麼事情。那一天,有同學找我談一個問題。談完之後,我說:「你談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你真正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點,你一直在求別人;第二點,你到底在害怕什麼?」他跟我談的那些事情真正的內涵,就是他一直在求一個人。比如,你跟先生或孩子關係不好,你一直在求你們的關係變好。你沒有看到你潛意識一直在求人家,你因此很苦。如果你不求他,你會害怕。你害怕什麼呢?是害怕這個關係,還是這個名份,還是害怕利益糾葛,還是害怕生命受到威脅呢?你們談事情往往都沒有找到真正的問題。當你無求的時候,你反而會表現得更好;當你心中無所畏懼的時候,你會表現得很穩定。你以為:「把這兩個拿掉,我就糟糕了。」其實就是這兩個讓你動彈不得、苦不堪言。

  我在談那個同學,也在談每個人。你的內在也是這種狀態,但是你一直不解決,因為你害怕碰觸它。這不是學佛,而是在學鴕鳥。你不要聽我的課,讓我一直去挖你的心。我上課,都感覺到我好像是挖土機。有的同學聽我講覺得有道理,有的同學覺得我講到他的痛處,但問題他也不解決,他害怕解決。解決就是轉識成智。

聞後思惟:如何更加徹底地去瞭解生命?

閱讀 545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