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喜歡唯識,你要很佩服六祖。一個不識字的人,居然空宗、有宗、性宗、相宗都通,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像我們識字的去研究都不懂。六祖這首偈要講深,實在是很深,但為了讓各位比較有信心一點,我想辦法講到你們聽得懂。
六祖講四個智,即轉識成智之意。外行的,會針對這些名詞一個個問,比如:什麼叫大圓鏡智?比較內行的不會這麼問,他會問:如何轉識成智?一句話就好了。什麼叫意識?意識本來一個就好,為什麼這麼囉嗦?在原始佛教,世尊剛開始談識是講六識,後來大乘佛法延伸到第七、第八識,甚至第九識。
為什麼要這麼分析?禪宗最單純,只講一顆心。很多人喜歡學禪,就是不喜歡囉嗦。但大部分人,這樣講他聽不懂,所以才慢慢拆給他聽。比如,我現在下來幾個動作,上去幾個動作?一個。聽不懂的,現在準備上去,開始了,腳跟要抬起,腳尖要抬起,慢慢分析,我可以分析得很複雜,甚至可以分析八個步驟,這叫分解動作,即為八識。對一個不需要分解動作的人,就是一下子。但分解動作假設八個部分,不可以說八個,它是在闡述某個概念,透過細分讓各位更瞭解。這各有利弊,有的人越聽越複雜。比如,你的心怎麼生起的?因境界而生起的。你聽懂了,拿回去用。那個境界讓你生起生氣的心,你的心是因它而生起的,你聽起來很簡單。如果跟你講更複雜的,就不一樣了。
轉第八意識,就能成「大圓鏡智」。第八意識如一個生命的黑盒子,藏著很多概念,什麼都有。你的想法假如有善有惡,當你沒有生起善念時,幾乎都是惡念。你念念沒有正念,必然念念生惡念,很恐怖。《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講:「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說那怎麼修!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善的念頭很少,惡的念頭很多?這樣的理論不難懂。這是個生命的黑盒子,你的這些惡念、雜念、不善念一大堆,但你的善念、淨念不多,所以難怪它常常會生起不善。
那怎麼辦呢?修行是修心,心是抽象的,故你要從「念」開始修。修念,每個念頭你自己知道。所以六祖才會叫你「無念」,這是《壇經》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以無念為宗旨,這個念是「念」,不可以講「念」。修行是修念,所以才叫你念佛,讓你很清楚看到念頭。你下輩子會怎麼投胎?這是生命的黑盒子,哪一個力量最強,你就投胎到哪裡。假設你墮入地獄的念頭最強,那你下一輩子就隨著這個念,隨著業力去投胎了。比如,你有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沒有。有沒有百分之一百的可能墮地獄?有?百分之百墮地獄不難。你會懷疑這個理論嗎?這算不算也是預知未來?奇怪,你為什麼不要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你為什麼對墮地獄這麼有信心?墮地獄的種子越來越強,一定墮地獄。你想往生極樂世界,希望你極樂世界的種子越來越強,強到大於墮地獄的種子,你一定會先往生極樂世界。
聞後思惟:你常常生起什麼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