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數》曰:「成所作智。謂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句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同圓鏡。」前五智跟第八識一樣,都是給什麼就反應什麼。「成所作智」即你發了願,但是你的願力能不能成就呢?如果你不能夠成就,以神通的角度,即是你沒有那個力量;以現象界來講,就是你不能夠隨緣應機度化。第五和第八是同時轉的。《三藏法數》的解釋指的是,已經轉識成智的人才能夠有以下的能力,即:智慧力、慈悲力、神通力。但我們還沒有轉識成智的人則不太受用。
前面的五識其實最沒有問題,就像你拿個照相機,看到一棵樹,前面的五識是什麼就是什麼,第六意識就是想什麼,第七意識就是你執著什麼,第八意識就是你藏什麼。所以,它面對所有的境界,就像鏡子直接地投射,所以叫「同圓鏡」。簡而言之,如果有人問你如何轉識成智,也只有那個概念,就是放下自己的執著和分別,否則你就沒有辦法轉。我再問你如何放下執著和分別呢?這就要看你到底有沒有修。但是,你講的如果是理論,內行人一聽就知道你沒有修。
《三藏法數》曰:「五者、八識中之前五識也。如眼之能見色、耳之能聞聲、鼻之能辨臭、舌之能別味、身之能知冷熱、對於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有能起五種識之性也。」
又曰:「八者、八識中之第八識也。又名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凡為世間萬物之本之種子、皆收藏於此識之中也。前五識、及第八識。皆屬於果。」
又曰:「六者、八識中之第六識也。因前五識之感覺、而起分別判斷之作用。故名曰意識。
又曰:「七者、八識中之第七識也。名曰末那識。因六識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故又謂之我見識。第六識、及第七識。皆屬於因。」
「五八」果中轉。「六七」因中轉。「果因轉」者「,」即憨山大師所謂「六七二識因中先轉、五八一體至果乃圓也」。第五、第八不用你修,因為第五、第八都是無辜的。比如,第五意識就像你到文具店去買一隻白板筆,第八意識就像你把筆買回來之後放在鉛筆盒裡。白板筆和鉛筆盒都是無辜的,這是你把它們放進去的。哪裡出了問題?當我買這只筆回來,我就說:「很差,不好寫,形狀也不好看,價格又貴。」都是我自己在亂想,那叫六、七識,就是六、七識出了問題。看到就看到,又怎麼樣?沒有怎麼樣。
你要從哪裡修?五、八不要你修,五、八之所以會迷失,兇手是六、七,所以稱為因中轉。所謂果中轉,即是當你成佛的那一刹那,五、八跟著轉;所謂因中轉,即你現在還沒有成佛,你要從這裡修,這叫因地。你要修六、七,所以要破除妄想、執著、分別。
聞後思惟:如何修六、七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