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用名言無實性。
如果跟一個人講話,你講一半,他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你講一句,他就用各種角度來反駁你,你不會喜歡跟這樣的人講話嗎,而是喜歡跟會聽你講話的人交談。這個概念是世間法還是佛法?這是否是不是修行?能改變自己就是修行,從今之後不再抓住自己的意識形態,縱使你百分之百認為你的觀念是正確的,縱使你百分之百地知道別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否則,你就會掉入跟人對立,你講的每句話都是真理,但卻讓人家覺得你很討厭;你講的每句話都出自經典,但卻沒有一個人想跟你講話,你還認為:「智者總是少數。」
我一直在告誡學生:「你講的都對,但是沒有人願意聽你的。」這就是你要領悟的。你以為你講的都對,你就會怎麼樣嗎?你不可以用你的對來證明別人都是錯。我能傾聽他,所以我能聽出他真正的心事,我也能聽出他真正的無奈和心聲。沒有人天生想做壞的,也沒有人天生想要墮落的。他一定有他的因緣,他才會如此。但是,這個結如何打開,聽得下去的人才能引導他,且不讓他覺得你在幫他。
我跟你不需要講話,我是真心關心你,這和說教是不一樣的。真心關心別人就要傾聽別人,而非動不動就否認別人。傾聽別人,其實你已經在修了,你不因為自己學了什麼,不抓著自己的腦袋。轉識成智也好,煩惱即菩提也好,或是如今的心靈成長課程,其實都是用佛法的概念,他們常講:「不要執著腦袋。」聽我的課,很少有人能很清楚地聽進去十分,因為你們很難沒有概念地來聽我的課。
我們都會講歸零,但是卻很難做到。同理,你們夫妻講話不見得能歸零。我講的就是我所練習的,凡是跟我聊過天的人,無論他講得怎麼樣,我都是很喜歡聽的。第一,我喜歡聽話;第二,我也很喜歡聽人家講話。不是聽老師講話,不管他是誰,我都喜歡聽,因為我都是這樣練習的。我將我練習的心得跟各位分享。
《傳燈錄》五注: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此言轉八識成四智,在文字上則謂之轉。在實性上則無所謂轉也。迷則為識、悟則為智。在實性固無所改變也。
「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即:你不要害怕,只要不執著它,就是智慧。只要一執著它,就是意識形態。但是,其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名相不同。我不執著,故我是佛;當我一執著時,我就是眾生。所以,我是佛、也是眾生,由我自己決定。我們講事情應該兩邊都講,人家也聽得很清楚,也不會覺得你在跟他打迷魂戰。
「但用名言」,名言是一種假名。假名為轉識成智,迷時叫識,悟時叫智,皆是假名;或你現在叫迷,以後叫悟,迷悟亦是假名。「無實性,」轉名不轉體,即本體是一樣的,但名相不一樣了。迷時佛性在,悟時佛性也在。比如,手伸開叫掌,握起來叫拳,名詞不同,但掌跟拳的體並非不一樣。這個掌叫迷,這個拳叫悟;這個掌叫意識,這個拳叫智慧。講那麼久,用比劃的比較好懂。你不能悟,因為你總在研究手掌是什麼意思,拳頭是什麼意思,手掌怎麼會打開,拳頭怎麼會合起來。悟即是:無論它怎麼變,其本質是不變的,要你悟到本質,故你要見性,不要見相,你見相就被相所迷。你見性不就成佛了嗎?你見相怎麼會悟呢?除非你「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聞後思惟:如何見相卻悟到其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