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1 二月 2022 08:53

暢談六祖壇經(932)無求即是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若於轉處不留情,」心迷則為識、心悟則為智。一悟悟至極處、不再退轉、即所謂不留情也。沒有學佛的人看到「不留情」會誤會,其實「不留情」是不執著之意。「轉處」即:你已經轉識成智、去妄歸真了。六祖說真亦不可以執著,此處「不留情」的意思亦是如此,即證悟之後,連證悟亦不可以執著。

  轉識成智時,你若悟得夠徹底,你是不會再退轉的。但是,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和大徹大悟。有的人是轉念,而非頓悟,即:他遇到境界,暫時轉個好的念頭,並不代表他下次遇到這個境界,就不再被它所綁,因為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頓悟則是:「我解決這個問題,它以後再也不會迷惑我了。」我有一個學生快六十了,那一天我跟他開玩笑:「還想不想談戀愛?」他笑一笑:「唉!若是有機會,談也無妨。」我問他:「你還沒頓悟嗎?」即:「你對這件事情還沒有頓悟嗎?」他也很老實,他明白我知道他想什麼才問他的,因為我太瞭解他了。

  「繁興永處那伽定。」「繁興」有兩個意思:一,即整個修行的過程;二,即處在五欲六塵的世界、紛紛擾擾的紅塵,都不被影響,這時你就真的成就了。「那伽定」即自性本定。《起信論》法藏序:「雖複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這個世界,很多人在你的身邊跑來跑去,這叫「繁興」。一般的禪定是修來的,譬如,我的心很煩,我透過觀呼吸,假如我功力比較好,在最短的時間,我的心就可以靜下來了。我認識一位元法師,他只需要三分鐘,內心就可以處在禪定的狀態。這樣的功力算很好了,這叫修來的。凡是修來的,一定會消失。當他專心修時,他就有禪定的狀態;他不修時,遇到各種境界還是會亂。

  自性自「定」,佛性本「定」,即如如不動。這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如此。「自性本定」你們覺得太抽象,聽不懂。請問,既然知道這個理論,你可不可以一步一步慢慢走?你會不會急?你要不要故意定或故意保持心平靜?當你明白,你的心就平靜了。你是自然平靜,而非修來的平靜。而且,這種平靜的狀態不會因為旁邊放一個炸彈而失去,你也會死得平平靜靜。你一定會歡歡喜喜地來,平平靜靜地去,生生世世皆如此。比如,你拿一串佛珠,念阿彌陀佛,早課、晚課各三個小時,你的內在在幹嗎?你想快快地念。早念完早修成嗎?還是早念完早開悟或早成佛?非也。「師父,你為什麼念那麼慢?」因為我本來就是佛。佛就不用修了嗎?佛坐高鐵還是要買票。

  你的心為什麼不穩定?因為你覺得你是眾生,所以你急著要開悟、做佛祖。你是凡夫,所以想要成佛。當你建立在這個概念時,你一刻是不會平靜的。你的潛意識就是有所求,想要變成那樣的人。比如,你現在已經是人了,就不會有所求想要變成一個人。按照這個理論,無所求你馬上就做到了:「因為我是人,我幹嗎還想求做一個人?」你以為很困難嗎?領悟這個道理,你就無所求了。同理,我是佛,我幹嗎急著要變成佛呢?要開悟,就要無所求。無所求的那一剎那,你就開悟了。

  佛弟子一般死在名相,沒有學佛的人死在他的妄想分別。名相是用來幫助你去除妄想執著的,你不要將之變成負擔。你當把它們吞下去,而非抓住它們不放,也不要抓著它們來解釋。你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智慧,借助名相來消除你的妄想執著,那才是會修行。否則,你就變成研究佛法。而且,這樣的修行負擔很重,學到最後,你會發現腦袋裡裝的東西越來越多,但煩惱並沒有減少。

聞後思惟:你為什麼放不下想求的心呢?

 

閱讀 66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