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1 二月 2022 09:23

暢談六祖壇經(933)三身本有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道理不在聽多寡的問題,而在於悟與不悟。道理不需要聽多,書也不需要看多,能懂就好。我講的課,是希望你能懂。以前我很喜歡看書,常去圖書館或書局看書,東看西看,看了頭都很大。為什麼?書這麼多,我怎麼有辦法看完呢?每次想到這個問題,我就很苦惱。我看書,為什麼越看越苦惱呢?為什麼越看越貪學問呢?還好,因為我東看西看,不小心看到佛書,才讓我的心穩定下來。如果我一直看《三國演義》、《紅樓夢》,或看一個人如何成功的書,我現在的心還是靜不下來。

  我看書看到最後得到一個答案:天下的道理是一樣的。舉個例子,國立圖書館的書從000一直編到999,其實沒有那麼多內容,只有兩類: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學東西要懂得提綱挈領,否則你會很累。比如我們講堂的《大藏經》,那都是擺好看的。我這麼說,意思有很多。如果你把《大藏經》看一遍,你不見得懂得它在說什麼。所以,不是你看幾遍的問題,而是你知道經典在說什麼就好。我講課的目的,就只是希望你懂它在說什麼。其它的佛經,你有看也好;沒有看,你也不要緊張。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知道它在說什麼了。

  《六祖壇經》上完後,你是想要上哪一本經?《六祖壇經》你懂了嗎?我的目的不是要把它上完,你的目的不是要讓把它聽完。我的目的是要你懂,你的目的也是你要懂。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

  志通禪師因為看《楞伽經》,不會三身四智,經過六祖大師的開示之後,志「通」禪師「頓悟性智,」他開悟了,「遂呈偈曰:」

  《六祖壇經》中,有很多人開悟後有感而發的偈,如果你懂,你也可以跟他們一樣開悟。志通禪師的這首偈,我可以五分鐘就講完,也可以講一天。我們是好戲,應該要絲絲入扣。禪宗有時候跟教下所講的概念不太一樣,禪門以外的統稱為教下,教下講的都是有次第、先後,但禪卻並非如此。

  「三身元我體,」即為體;「四智本心明」即為性「。」「三身」乃法身、報身、化身。之前,志通禪師總是認為這三身是身外的。如果你去讀教下的經典,這三身指的是一個成就者才有,比如要成佛才具備此三身。但是禪的理論不這麼說,它直接講:並非要成就佛道才有三身,而是每個人本身就具備三身。智通禪師未見六祖之前,是教下的一種認知。但六祖告訴他,自性就具備這三者:一個是你的本體,一個是現象,一個是作用。簡言之,除了你的心性之外,就是你的言行。

  何謂「四智本心明」呢?四智即: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我之前講過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認為開悟之後才有智慧。我對此曾提出過反對意見,我說:開悟之後才有智慧,你怎麼開悟呢?因為你悟的那一剎那,一定是智慧的。智通禪師也是以為開悟以後,才能展現出此四智。但是,經過六祖開示,他終於悟道了。

聞後思惟:你能肯定自己嗎?

閱讀 442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