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你們學佛學了一段時間,甚至學了十幾二十年,為什麼進步這麼慢呢?因為很簡單,你不是在佛事上打轉,可能就是在經典中打轉。但是,你依舊沒有定,因為你沒有修定,你沒有定的功夫。你會反駁我說:“禪宗不用修定。”六祖曾經在第一品中說過:「不論禪定解脫,只論見性與否。」你對這句話產生了誤解。如果六祖不論禪定,他就無須講坐禪品了。其實,六祖也有講禪定。六祖講「不論禪定解脫」,指的是小定,而三昧是大定。所以,我奉勸各位,你學佛這麼久,為什麼常常遇到境界就被境界轉呢?就是因為你沒有定。有很多老參,他們最大的氣餒就是學那麼久沒有用。自己不檢討,他可能還怪佛法不好用。
你當看看你的定力如何,你要培養你的定力。是否能做好且不說,你只要知道它的重要性,然後每天有做就好。不論是修禪定,還是領悟自性本定,你當朝這個動作做。沒有形式,也不離開形式。比如,早晚課時,坐禪、念佛或觀呼吸都是一種形式,但它們與定都有關係。比如,原始佛教在修四念處。與修行有關係的,都跟定有關係。
你修行不得力,是因為你的定沒有培養起來。只要你沒辦法契入三昧,不要說開悟,你學佛要受益就很困難。我們常常被境界打敗,就這麼簡單。這個世界,你說是五濁惡世也好,你說是紅塵滾滾的世界也好,你時時刻刻活在這個宇宙的大染缸,你憑什麼能活得很好?當這個境界還沒發生之前,你的理智是存在的。但是,當境界來臨時,你的理智就被你的欲望、憤怒和恐懼淹沒了。你有觀察到嗎?你一輩子不是如此嗎?每個人皆如此。你看不出重點嗎?你單純用你的理智,想要抗衡那一個境界。所以,我才會告訴你們:“很多東西還是要培養和均衡發展。
”
學禪的人一定符合佛法的真實意,也並未離開佛法。只是他直接了當知道佛的心意。一般人只知道佛表面的意思,並不明白佛的本懷。你什麼時候才能契入三昧,要問你自己。觀世音菩薩也不例外,他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即三昧。一般學佛的人,遇到境界就倒,只要一有風吹草動,他就風吹草低見牛羊。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平常在家用功,日常生活就是隨緣。隨緣,你就不會落入一邊,就是中道。隨緣並非執有、執空,而是直接跳開空、有。什麼叫隨緣?該怎麼做,是正確的,你就怎麼做。客人來,該招待客人就招待客人;客人走了,不要發呆,就好好用功。你不要覺得很簡單,事實上這是很困難,簡而言之,你的頭腦沒有那麼清楚。客人來,你會想:「我要用功他就來,耽誤我修行,真是冤親債主,我實在懶得跟他說。」你們可塑性強一點可以嗎?不執著的人可塑性最強,一般人都是硬梆梆的,一折就斷掉。
聞後思惟:你有沒有培養你的定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