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用修,修並非修。你當無修而修,修而不修。那是修還是不修呢?「但莫污染」,你要修,但不要被污染。「起修皆妄動」,因為自性本身沒問題。我們本來的樣子沒問題,你只要恢復它,而非增加什麼。很多人修行,常常想增加什麼。比如,有解無行,拚命看書,沒有實際的修行,便會徒增邪見;有的人不喜歡讀書,別人叫他修行、念佛、持咒、誦經,他都拚命地做,這是有行無解,徒增愚癡。
如何教現在的孩子孝順父母呢?用我的公式,還是要教,教他不被污染就好了。大家已經被污染了,孝順子女是天經地義的,是應該的。他只要不再被不孝的概念污染,他就孝順了。同理,你為什麼拚命往外追求?你只要不被這些概念污染了,你自然就明心見性,自然就回來了,且能清清楚楚看到自己。
你要守住什麼?要守住你的心嗎?六祖曰:「無住為人之本性。」《金剛經》曰:「無住生心。」既然是無住,你把它守住,就是不對的。修行人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但還要用心,而非心不敢動,好像很害怕,亂用經典的話,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經典的話是對的,但你亂套用就不對。法融禪師曰:「將心守境,猶未聞病。」 心不屬靜,亦不屬動,故不要在動靜兩邊下功夫。心是拿來妙用的,是拿來善待自己和別人的,拿來利益自己和別人的。這才是智慧,才是識自本心。
叫你好好修行,你回去滿腦子就想:「我現在要怎麼修?」但智通說:「你起個念頭要修行,這叫做妄動。」即你的妄心在起動。不要起嗎?守住匪真精,也不對。希望念頭不要起,你保持這種不起念頭的概念,你的自性就不能產生妙用。你起也不對,不起也不對,起修就是執有,守住就是落空。
念頭要不要起?要。但是一起就是妄動,怎麼辦?念頭本來就在起了,所以叫修念。但是,一般人起的念頭有動機,就叫做妄。你的潛意識都是有動機、目的的,你好好觀察。念頭要起,但沒有目的、動機。如何能做得到?你聽我講很困難,我請你來做實驗,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來,你好好念阿彌陀佛,一句句慢慢念,念得自然點。當你在念阿彌陀佛時,你的內在有動機、目的嗎?我現在不是證明給你看了嗎?這時候,你的念頭是沒有念頭的,也是無須有目的的。但是,你不肯。一個有動機有目的的人,他的心是永遠不會止息。妄心是死不了的,怎麼修也沒有辦法。我這會叫他念三句,他的心就死三句。不過,你念阿彌陀佛時,心也不一定就不會打妄想,有時候也會打。但是你剛開始站在這裡,真的沒有打妄想。那麼,訓練了不就得了嗎?你有體悟了嗎?
回去好好念每一句,沒有動機沒有目的。奇怪,怎麼無緣無故就開悟了?你想這想那,怎麼能開悟呢?六祖解釋過無念:「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你不是想要無念嗎?無念並非沒有念頭,而是無二相,即沒有分別對待。沒有分別對待,你自然就能止息一切塵勞。
內在沒有任何動機,你自然就能無二相。你內在沒有分別對待,你只是單純地做,單純地起念。念什麼?念者念真如本性,念念都是真如本性,念念都是佛,故才請他念佛。你們對任何概念不要停留在一種表面的認知,它可以講很深很深,這樣就可以離開起修的妄想,也不會掉入守住匪真精的陷阱。
聞後思惟:如何止息內心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