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有一位出家「僧」人,其法號為「智常,」是「信州貴溪人,」即現在的江西省,與馬祖禪師同一故鄉。他「髫年出家,志求見性。」「髫年」即少年。「志求見性」為之重點。你們有志求見性嗎?學佛要有志氣,否則學來幹嗎?想求平安,要中樂透,要買房地產或投資理財,都不用學佛。平安有平安的內涵,但是一個人一輩子都過得很平安,不見得是開悟之人。很多開悟的人,一輩子都不平安,比如六祖,還被人追殺。
志氣就是有這樣的心。你們常常說:「心想事成。」我的說法並非如此,我說:「心想就是。」我是個幸福的人,哪裡需要拖呢?我們都會開悟見性,我們本來是佛。志求見性,當他還不知道他本來是佛的時候,他有如此高遠的志向,值得我們讚歎。就像六祖見到五祖時說:「不求餘物,唯求作佛。」即是如此。智常小時候出家就有這樣的志氣。你們沒有出家,亦當有這樣的志氣,因為很多菩薩都是在家人,比如觀音、普賢、勢至、地藏等。
智常「一日」來「參」訪「禮」拜六祖「,」六祖大「師問」他「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六祖問,你從何處來,想要問什麼事情。古人講話都這麼簡潔,如今的人講話都很囉嗦。我以前很喜歡看古裝連續劇,文學不好的人可多看。聽古代人講話,有點文言文,而且話都很簡潔。你看電視也要會看。我看電視劇,會看到人家講話的文字基礎,話怎麼講。純粹以講話的角度來說,全世界最會講話的人就是太監,一般人學不來,他們那一種身段、表情及柔軟令人望塵莫及。
智常「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參訪「禮」拜「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志常禪師還未到六祖處前,先去參拜大通和尚。洪洲在江西省。此大通和尚非神秀。神秀是圓寂之後,皇帝追封他為大通禪師。對於大通和尚的開示,智常尚有疑惑,「未決狐疑,」也無法見性。他聽人說六祖是一個大徹大悟的禪師,所以才有這個因緣,從江西來到廣東,「遠來投禮」請教六祖「,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
真正一個修行者,問的必然是見性的問題。不問見性的問題,你問什麼問題呢?很多人都住道場,在道場做凈土,即準備出家,或在那裡當志工、法工,但是有志氣的人不多。有的人去寺院住,問住持:「師父,我可否來這裡住?」師父說:「可以,你來出家更好。」他說:「師父,你可否答應我一個條件。我死後,骨灰可不可以放在這裡?」師父拒絕,他就決定不出家了。你出家,是因為死後骨灰可以放在寺院嗎?你的重點是擺在哪裡?很多人接近道場,是希望生老病死都有寺院來照顧。聽一個人講話,就知道他的志氣在哪裡。我假如能開悟,我的骨灰往天空一撒也沒關係,隨風飄逸,不是變成孤魂野鬼,而是隨緣自在。如果你要談這個問題,你根本不用想開悟。
聞後思惟:你的志向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