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8 二月 2022 20:59

暢談六祖壇經(941)從體歸用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

六祖大「師」對智常「曰:彼」大通和尚「有何言句?」他跟你講什麼,「汝試舉看!」

  智常答「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如果是你,是否會生氣。比如,你來禪心學苑住三個月,我都不與你開示講話,你是否會生氣?不要說三個月,我三個小時不講,你就要回去了。你們只要去了,師父或住持不來接見,你們就會罵他們不懂待人接物。古時候很多禪師很少講法,很注重實修。為什麼?因為這個法你堪講,他才講給你聽。

  「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你注意看《壇經》,禪宗表面上心跟性不分,但有時候還是分,故此處問「本心本性」。修行要從「心」,心要從用,叫你念佛剛開始是用,從用回歸體,但鮮有人從體回歸用。你若能從體回歸用,即是頓悟之人。一般的人都是從用回歸體,就是漸修漸悟。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有的可以頓悟頓修,有的可以頓悟漸修,有的可以漸修漸悟,大部分都是漸修漸悟。

  志常禪師是隨緣還是不隨緣呢?你們的隨緣是等待的意思嗎?我們應該創造機會、把握機會、等待機會,此三者合起來才叫隨緣。你們的潛意識,總是將隨緣當成一種等待。就像我講過:有的問題,無論你怎麼解決,就是因緣未到。但是,我的意思並非不去解決、面對。如果你認為等待才是隨緣,智常禪師什麼時候才要去問呢?難道要等到中秋節賞月或除夕嗎?大通和尚不一定給弟子上課,因為古時候的禪師是不輕易上課的,現在上課的都叫法師。以前的禪師較為清高,一般人不太能理解。

  如果你真的想好好修行,對這個世間的事情就用一句話帶過:一笑置之。不論世間發生什麼事情,你皆如此,不必大驚小怪,你才有辦法好好進入內在。每天都有人講你好或不好,很多事情都無須處理,因為你處理它也沒有意義。能夠將事情看淡,接著你才能看清你自己。別人的是是非非、對你的評價,你是完全可以不必回應的。因為你處理它,就是塵勞,而且你也處理不完。你對別人再好,別人還是會說你不好。

  真正的禪師很清楚要幫助你開悟,不是一直上課,因為那樣效果不見得好,所增加的是知識,也許會增加向心力,但能開悟的人卻很少。同理,去求法的人知道他是要求見性,但是開悟的禪師是要教人見性,而非要教很多人。人多就有小團體,有派系。一個真正的禪師知道他要教什麼,要學的人也知道他要學什麼。所以,古時候的禪師連開示都少,更何況是長期上課呢!比如,他們有時候可能只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開示,但你聽起來不見得覺得他是在為你開示,你有可能覺得他在罵你。

  我聽說過早年一位禪師的事,他住在嘉義,如今已經圓寂了。他的徒弟跟他說:「師父,有信徒來,你也要懂得人情世故,道場才會興盛,人才會多。」他卻當著信徒的面罵信徒。信徒聽了,不僅會走,而且可能會到處去罵他,說他沒有水準。但是,他並非像一般人批評信徒,他是要講一隻皎龍。一個人沒有真正的內涵,是不敢這麼說的。當今像這樣有骨氣、膽量的師父很少,因為怕沒有人前來。

聞後思惟:你是否很容易陷入人情世故之中?

 

閱讀 48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28 二月 2022 21:33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