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8 二月 2022 21:16

暢談六祖壇經(942)佛無知見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觀察因緣,智常禪師到大通和尚處已經三個月了,你不可以說他沒有隨緣,否則他三天可能就去了。佛法有一句話曰:「鐘不敲不響。」你不問,他怎麼回答你呢?你不可以一天到晚等待機會,而是要創造機會。一個失業的人,去找工作,是攀緣還是隨緣?如果按你們的解釋,他永遠都失業。學佛法學理論,用在現實生活卻用不了,就代表你沒有消化。你們要懂得解決,不要分不清攀緣和隨緣,否則如何談空有、性相或顯密呢?

  智常來了三個月,他認為因緣已經到了,應該主動請法。否則,按照道場規定,請法之前,他一定要去找侍者,請侍者安排,或經過知客室,而非直接去方丈室。故,法無定法,沒有一定要怎麼樣,學佛是很活潑的。講起來是勇氣,其實就是他的心,他想要見性心切。

  所以,他進去二話不說,便問:什麼是我的明心?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的佛性?什麼是心?什麼是性?一般人不太敢這樣問,因為如果自己沒有這個程度,就會自取其辱。所以,你不要亂問、亂學。問話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要符合自己真正內心世界的層次,問出來,才對你有意義。否則,問話太超過了,或太膚淺了,皆不對。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禪師的特色都是這樣,不會正面針對問題回答,而是作很多譬喻,或以旁邊的東西觸類旁通,大通禪師亦不例外。我們舉例子,一定要舉身邊的例子。虛空,從小到大,不論你活在哪裡,在哪個國度,地球從來沒有離開虛空,任何人都可見,故大通和尚以虛空作譬喻。

  「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無相「,有何相貌?」虛空有沒有相貌?沒有,你怎麼看得到?它有相貌,何相?空相。房子有沒有人?沒有,那是空相,因為你看到裡面沒有人。所以,有時候回答不見得很精準.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這一句話本身就有一點問題。虛空沒有覺性,你的本性有覺性。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譬喻,但並不代表你的本性就是虛空。本性,佛法謂之法身,亦只是譬喻。很多譬喻是相似真理,但並非真理之本身,兩者是不同的。大通和尚開始下定義:「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你聽起來,抓不到他的錯。其意為,大通和尚告訴智常禪師:「你的自性就跟虛空一樣。我現在教你反觀自性,回歸自己的自性,觀察你的自性。你的自性當中了無一物可見,這樣的見就是正見。其實這也是對啊!因為六祖說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再來,既然「無一物可見」,你再觀察,「了無一物可知」,這樣的知就叫真知。你開始會察覺到一個問題:「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與大通和尚講的真知概念不一樣。其實大通和尚談這個問題,他已經著了空見。佛沒有知見,因佛不執著有的知見,亦不執著空的知見。佛無知見,即佛之知見。

  「了無一物可見」即存無見,「了無一物可知」即守空知。以一個內行人的角度,六祖已經看出大通和尚的開示是這一段比較有問題,後面那一段沒有問題。

聞後思惟:如何契入佛之知見?

 

閱讀 71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一, 28 二月 2022 21:36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