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28 二月 2022 21:38

暢談六祖壇經(943)好好看心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無有青黃長短,」自性是無形無相的,即你回歸你的自性去觀察。透過如此觀察,「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你就可以回歸圓滿清凈的佛性,「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當下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清淨,當下這個世界就是如來知見,故「亦名如來知見。」簡而言之,你悟到這個知見,世尊也悟到這個知見。

  一般人不看後面六祖的開示,就抓不住他的語病。你們聽人家講法,到底講對講錯,你們都覺得一樣。其實不一樣,但很少有人有能力分辨。那麼多法師上課,或電視上有那麼多師父弘法,表面上都在解釋經典,但每個人講的都不太一樣,所以你要好好聽。「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透過這樣的開示,智常還是不會開悟,那他何必在那裡留戀呢!為了生死事大,為了自求見性,他就離開了,而不在那邊耽誤時間了。

  《六祖壇經》有的版本沒有「亦名極樂世界」一句,但曹溪原版有。極樂世界在禪宗,是自心的極樂凈土。但禪宗有人不講極樂世界,故有的版本不講這些句子。這句話於此似乎有點唐突,但我們尊重各種版本,總之不礙我們理解。
  我們不是大通和尚,不知道他是否開悟。從一些禪宗公案的角度推回來分析:第一,一個開悟的禪師,有人來找他,他會看那個人是否與他有因緣。若是沒有,則推薦他去找一個與之有緣的人。過去禪宗就有這樣的公案,現今就鮮有;第二,大通和尚所講的,前面比較不符合中道,而後面的話,很多經典常這麼講。有時候你講的話是對的,並不代表你是個開悟之人,因為你經典讀多了,八識田中也會跳出這些話。

  大通和尚講這些話,對智常禪師並沒有幫助,無法破他的疑惑,即破他的執著。要破別人的執著是很困難的。你也知道你執著,但我沒有能力三兩句話就讓你放下執著。是你的問題,當然也是我的問題。但是,我知道有一天我一定會破你的執著,就是你破了,我也破了,這叫做玉石俱焚。我破你執著,你私底下說不會氣我,但我已經試驗過十多年,學生很快就變臉了。

  有一些話雖然你說對,但對方卻無法開悟,這就是最難之處。比如,我明明知道你某些地方錯、某些地方執著,但我如何讓你知道呢?這需要智慧。你自己是否開悟,其實無須問別人。你只要看一個人看老半天看不懂,你就是未開悟。日本有一位道元大師,他來中國之時,見他的老師(古時候禪師也謂之老師)。他的老師第一次見他,就馬上跟他說:「難得啊!難得!真是千古的奇才。」師徒第一眼見,他的老師就如此讚歎他,就知道他不得了,無須接觸一段時間,或等他修行開悟。代表這些境界並非神話,也不是胡說八道,這用腦袋是不能瞭解的。

  你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開悟嗎?你學那麼久還不知道,否則你將你知道的講出來。古時候一些高人看到一個人,就知道他以後有出息或值得栽培,這樣就不簡單。一般人看人,是用肉眼在看;層次更高,是用天眼,即他能看到更遠,他有過人之處,看到一個人未來不可限量。但一般人並無慧眼、天眼、法眼。看一個人的眼睛最准,以後我教《易經》,我不教看面相,我一般都看眼睛。現在看眼睛也不准,因為你們近視眼、老花眼。好好看自己的心!

聞後思惟:你經常說的法義,是不是自己的體悟呢?

 

閱讀 464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