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什麼看書比較簡單,而看自己卻比較困難嗎?看自己要傷腦筋。就像看連續劇比寫連續劇簡單。人生的舞臺上,你根本看不到自己。書寫什麼,你就看什麼;佛祖、祖師說什麼,你就看什麼。但是,自己是什麼?只要你看自己,就胡思亂想,就打瞌睡。所以,你對自己很沒有興趣。與其這樣,不如看書或聽法師講經。
看自己,有時候你會被自己打敗,有時候你真的看不清楚自己,有時候你會覺得怎麼看也是那樣。但是,你可以因此就不再看自己了嗎?你不可以。你看你自己的時候,你先不用管:我怎麼看都是妄心,我看不到真心。你不用管,只單純看自己,也不用去想一些名相:反正都是意識形態,再怎麼看都是意識形態。學佛法不要這樣學。我只教你看自己,不管你是用什麼心來看。就好像,你要看一片梅花,前面起霧,你再怎麼看都是霧茫茫的一片,你就不想看了。你只要繼續看,霧一定會有散開的一天,你一定會看楚你自己。同理,你有沒有看到你的知見。也就是,你有看清楚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嗎?這個概念不是不重要,而是你根本對你自己漠不關心。你對誰關心呢?講簡單一點,你對別人也不關心。你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漠不關心。那樣,你還繼續活,你看好嗎?
你會說:“師父,看也那樣,看久就懶了。”如果你曾經看過自己,看到最後很懶,那你還不錯。這代表你還努力過,只是到最後被自己打敗。你不要連這種經驗都沒有。其實,念佛也是可以看到自己。但問題是,很多人的知見並沒有那麼正確。他念佛,他並沒有以看到自己為目的。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好?感受。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最不好?也是感受。那我怎麼說?我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最甜和最苦的東西都是蜂蜜嗎?最苦的東西是蜂蜜,還是黃連,還是苦瓜?不要活在感受裡面。感受什麼?不要活在好的感受跟不好的感受。修行,你如果活在感受之中,那你不需要修。如果要以感受好為目的,你去泡溫泉,就感受比較好,因為你身體的感受會影響到你心理的感受。接著,再喝個下午茶,之後去吹個風,晚上去賞個月,回去再泡三溫暖。你不是要以感受好為目的?我們知道感受是會變的。換你問我同樣的問題:師父,你感覺什麼最好?沒有什麼是最好。那你感覺什麼最不好?也沒有什麼是最不好。這不是一種感受,你應該說,這是一種想法。
這是什麼?鬧鐘。這是什麼?筆。那你就是開悟的人,很簡單。沒有什麼最好,沒有什麼最不好。但是,你問我什麼,我都知道,我講完了。這本是《金剛經》,這本是《道德經》,這本是《六祖壇經》,我都知道。哪一本最好?會用就好。你有孩子,他拿了一些錢,到書局裡去買一本《世界偉人傳》。你說好還是不好,還是浪費那些錢?他買回來之後不看,好嗎?我的意思是說,這一本書當然好,你沒有用,它好有什麼用,它一點意義都沒有。他乾脆拿那些錢買《老夫子》,如果他願意看,說不定能學到東西。
聞後思惟:你曾經用心看過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