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12 三月 2022 20:14

暢談六祖壇經(954)觀自本心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萬法俱備,」,即能善用一切萬法。「一切不染,」他都會,但他都不執著。雖然他在展現,雖然他在修行,但是他「離諸法相,」即離一切相在修行。何謂離一切相修行?孝順父母的人,沒有說他在孝順父母;對別人好的人,也不說自己對別人好。只是這麼自然而已,在生活中這樣地做。

  重點在於「一無所得,」這才是好,完全不認為:「啊,我成佛了!」「啊,我開悟了!」「啊,我都通達了!」不要以為自己境界多高,不要以為自己做了什麼。你只要有一點點這種概念,哪怕一點點,都還是你的障礙,你就著魔了。你著了楞嚴經所講的五十陰魔。就像眼中有一粒沙眼睛,你就會不舒服。自認自己怎麼樣,糟糕了,你就有障礙了,你就是不通達的人,故《心經》曰「無智亦無得」,《大般涅盤經》言「一切法畢竟空寂」。「名最上乘。」這叫徹底圓滿宇宙人生究竟的真實相。一個明白道理的人,他的外表是很平常,但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清澈。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修到讓你看不出來,很平凡,內在不一樣,這叫「和其光,同其塵。」如果別人一看。,就覺得你修得真好,你不要高興。
「乘是行義,」乘即是乘載的意思,就是叫你去「行」。佛法貴在實踐,好好去做,不要辯論大乘、小乘、什麼乘。很多道場,人們整天在爭辯法義,我還覺得不錯,更糟糕的是整天在道場講是非。我們常講修行,你不但要修正你的概念、思想、語言、脾氣、行為,而且一定要落實于修行。學佛的人常常犯一個毛病,他一直想要知道,所以會掉入文字的陷阱、知識的障礙,但是他並沒有去修行。

你們剛開始學佛,研究經典的時間跟修行時間五比五。因為你初學時不懂,沒有一個輪廓,也沒有一個藍圖。假如你每天有兩小時的時間,你要讀經典一個小時,用你的方法用功一個小時,當你讀過了一本經之後,接著你讀經的時間要少,你用功的時間要增加。為什麼?比如鋼琴,你彈一首《夜來香》,老師跟你說這是什麼調,幾拍,旋律、和絃、音符……他可以用很短的時間講完。但問題是,假設老師跟你講一個小時,你要把《夜來香》這首歌彈得很熟悉,估計要彈十個小時甚至一百個小時。這不是很明顯?去練習就是修行。
用這樣的比喻來講,你捫心自問,你說要修行,你下的功夫根本不成比例。喜歡看書的人就是愛看書,不愛看書的人就不看書,自己不對也不知道。你問:「奇怪,為什麼《兩隻老虎》這樣彈?」「不是呢,我是在彈《夜來香》呢!」你為什麼聽到《兩隻老虎》?到底是誰不對?他自己搞錯方向了,彈錯了也不知道。你們剛學佛法五比五,經過一段時間,修行的比例要變成三比七,最後到一比九,不斷這樣練習,你們修行才會成就。禪宗和淨土宗都比較偏重于修行。除了天臺宗,他們解跟行比較並重,但現在學天臺的人大概都偏重於教育,並沒有從真正的天臺止觀去下功夫。
修行是自己的事,「不在口爭,」我們的理解跟別人不一樣時,不需要辯,自己好好用功。「汝須自修,莫問吾也。」觀自本心,好好修行,不用再問我了。你不修,問我也沒有用;如果你有修行,你一年只問我一個問題就夠了。「師父,我這一年有很多問題。」你就是沒有修才亂問。一個成就的人,他才有辦法「一切時中,」時時刻刻,「自性自如。」即:他的心都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影響。
六祖講完,智「常禮謝,」他終於明白了。為了報答六祖開示之恩,就留在六祖大師身邊「執侍終師之世。」一直到六祖大師圓寂。古時候的人這種心真是不一樣,讓我們覺得很感動。

聞後思惟:你解和行的比例是多少呢?

 

閱讀 48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 12 三月 2022 20:34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