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我來這邊教的不是知識,但是教知識,大家比較容易聽懂。我先用一個你能明白的概念來談,就是學校的老師。老師有很多種層次,但是第一種,家長最認同,老師也最容易講。學校發給他教材,他只要將這些教科書的知識,清清楚楚地解釋給同學聽,講完之後,他就可以到樹下休息了。你們家長很認同,因為他已經把課本裡面的知識都教給孩子了。老師就會講:“至於你會不會考上第一志願,就靠你自己了,我課也講完了。”也就是:我的知識已經告訴你了。你把《壇經》當成一本國文課本,我已經把知識教給你,你筆記也抄了一大堆,我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各人。 」你們也不會說我不負責任。你們希望我當第一種老師嗎?
第二種老師,他教授知識給學生。教授完,他說:「你們學了這些知識,不僅僅是為了考試,不僅僅為了考上第一志願。你學了之後,如何用在你的生活,用在你的人際關係,用在你未來的人生呢? 」你在學校教書,有這樣教嗎?第二類的老師,其實就很少了。因為學校的老師只負責進度,但是如何將你所學的國文、歷史、地理、數學、化學應用在生活呢,他沒辦法教。
第三類型的老師,他告訴你:「你從幼稚園開始讀書,讀到博士,你知道你真正在讀什麼嗎?」這樣的老師你就很難找到了。「你讀了二十幾年的書,是在讀什麼?你活在這個地球,難道只是為了讀到博士畢業嗎?難道只是為了賺錢生孩子嗎?」他可以再跟你講更深的東西。
我再講我們法師給你們聽。第一類的法師,即:我負責把這一本經解釋給你聽。他解釋得頭頭是道,你也抄得很高興,因為有沒有收穫就看筆記本,看抄幾頁,抄越多,資料越多,收穫就越多。
第二類法師,他教你《金剛經》,但是他有沒有教你《金剛經》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呢?而非只會早上誦一遍,下午誦一遍,這一種,不用第二類的教,第一類的就可以教。
第三類法師:「你知道這一本經的意思,你也知道如何將這一本經用在生活。那我問你,是誰在用《金剛經》在生活,是誰呢?那個誰是什麼狀態呢?」
再來,第四類的法師:「《金剛經》,我哪有教《金剛經》?你都胡說八道。我哪有教你用《金剛經》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你都胡說八道。我怎麼認識我自己?那個人我不認識,我永遠不認識那個人,因為那個人跟我沒有關係,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聽到最後,不是越聽越清楚,就是越聽越亂。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看經典,另一個禪師過來跟他講:「啊?你現在還在看經典。」意思是說:「你只是這種程度而已哦?」但看經典的禪師回答道:「 我哪有在看經典。 」禪師說:「你明明在看經典。 」他說:「我哪有,我只是在遮我的眼睛而已。 」就像窗簾一樣,我在遮光而已,我哪有在看經典?人家不是在看經典。為什麼?經典不是佛真正的意思。
有的層次,你能突破就突破,你不能突破,你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但是如果真的不能突破,好吧,老實修行,那樣就好。不然,你一定是不上不下。至少,你現在願意這個樣子,好吧,就這個樣子。我就告訴你,我滿足你的想法,對你也好,對我也好,因為你跟我都不會衝突,我們就能夠長命百歲。你跟我上課,我們都可以開同樂會,下課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要突破你的想法,你跟我必然要產生一番戰爭,你跟我必然要撕殺一場。不是我斷頭,就是……學生不見得被老師打敗,往往都是老師被學生打敗。
聞後思惟:你願意以哪種方式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