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諦是站在實相的角度來說的,而俗諦是站在世間的權巧方便來說的。一個是真實,一個是方便。一個人要有兩種智慧:一個叫做實智,一個叫做權智。實智是真實的智慧,是本來的智慧。何為本來的智慧?即那是不用學習的。什麼叫方便的智慧?那是要學習的。故,六波羅蜜完了之後,還有方便波羅蜜。你活在這個世間,不可以抵觸這個世間。你要藉助世間的這個現象來談究竟義,但不可以把它拆開變成二分法。
世尊為什麼沒有滅度?世尊是誰?你又是誰?這兩個問題意思是否一樣呢?誰坐在這裡?誰在對我笑?誰死了?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以真相的角度,沒有這回事。你不可以說他滅度,因為你這樣說,你就不認識那個誰。那個誰是誰?那個誰是一個人嗎?那個誰是空氣嗎?那個誰是分子、電子、粒子嗎?所以禪宗才會講「念佛是誰」、「坐禪是誰」。有一個人在滅度嗎?如果你認為有,「非吾弟子」,你一定不懂佛,你就不是佛的弟子。
重點我已經提出來了:因為那個誰,你連答都答不出來。我只能講那是誰,我不跟你講他是什麼,那個什麼我怎麼說?所以只能用誰來表示。但是,你千萬不要用「我」,因為用「我」,你以為有一個主體,有一個靈魂……你自己去認識,去找,去看清。接下來,是你的事。
以世間大家的看法,世尊有沒有圓寂?有!我們也不能夠為了說佛法,讓世間的人都搞不懂。你說到別人都聽不懂,你也有過失;你說到每個人都懂,你也有過失。你們都聽懂,你們也是不會開悟,因為那個聽不懂的部分,你不會知道,那個部分離開心意識,你永遠不會碰觸,因為你活在腦袋。
僧肇大師是鳩摩羅什的弟子,鳩摩羅什很讚歎他,就如釋迦牟尼佛讚歎須菩提為解空第一一般。僧肇大師的《肇論》很有名,他說:「談真則逆俗。」如果你聽到究竟義,回到家從今只講究竟義,你家裡的人是喜歡聽,還是送你去醫院?接下來,你能跟誰在一起?有時候講究竟,有時候講方便,在究竟當中講方便,在方便當中談究竟,究竟與方便不二。簡而言之,究竟就是談性,方便就是談相、用。究竟就是談體,方便就是談用。究竟就是理,方便就是事。所以,性、相,體、用,理、事,真、俗,緣起、性空,本是不二,是整體的。說兩者,只是方便說,不是究竟義。
「順俗則違真。」如果你把方便當究竟,這樣就有問題。你們學最上乘法,還是要懂權巧。但是,學一些不了義的人,他還是要去接近究竟義。
「違真故迷性而莫返。」假設你違背了最究竟的道理,假設你離開了真相,你一定會迷失了本性,到最後連回頭都不知道。
「逆俗故言淡而無味。」假設不談俗諦,一般人跟你談話索然無味。僧肇大師對空很瞭解,他講得語重心長。他要你這樣去展現。就像只有綠色的植物,不開花,太單調;只有開花,沒有綠色的植物,太豔麗,俗不可耐。所以,真是紅花佩綠葉。
如何講話?體、相、用全部講,究竟跟方便都講,理與事要圓融。青山和白雲是不衝突的,故曰青山不礙白雲飛。
聞後思惟:何為開權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