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要講修行的竅門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是你看到的現象界。這個現象界當中,我勉強將之分別:外面的境界叫做外境,內心的境界叫做內境或心境。你一定迷失在此二境。外境即你看到的東西、人、事情,心境即你的情緒、煩惱、想法、感觸等種種。
請你不要被外境和心境影響,因為它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請你看清楚。無常必然是緣起,緣起必然是性空,這些一定是如夢如幻。我要講一句話,但是我怕你誤會:世間的一切根本不需要處理。所謂不要處理,不是不要做事。我們從外境開始談起。比如,狂風暴雨,你需要想盡辦法讓它風和日麗嗎?同理可證,你的內在很煩,你要不要想盡辦法讓它清凈?說外面,你回答得很爽快;說裡面,你就不怎麼要回答。裡面的煩躁不是跟外面的狂風暴雨一樣嗎?外面的,你不想改成風和日麗,裡面的,你為什麼想要風平浪靜?
你不要再看兩頭,而想取你喜歡的那一頭。你怕煩而愛清凈就是兩頭。我說不要處理,就是頓悟的方法;需要處理,一定是漸修。心煩怎麼辦?沒關係,你念佛號,念久了,心漸漸就平靜,要麼持咒,或念觀世音菩薩。這叫做處理,你想處理它,處理到你喜歡的那一種心境。我講的方式都不是叫你偏一邊修,你只要明白那個概念,你不用出力。會修行的人不用出力,要出力的人不會修行。你修得很塵勞,修到吃到苦中苦,方為人下人,而不是人上人。
「生滅滅已,」不要翻成生滅全部滅了。你要修行修到念頭全部滅了嗎?生滅即現象,即境界。滅已即:不被現象所影響。故禪宗有言:「十字街頭好修行。」即:真正會修行的人,縱使坐在車水馬龍的路邊,人來人往,他的內心卻絲毫不受影響。他清清淨淨,清清楚楚,人、車,各種聲音他都知道,那種境界就叫做寂滅為樂。
前面兩句講的是境界,第三句講的就是修行,第四句講的就是他的受用。即我們所講的證果。
人情世故,對你們每個人來講,是自在還是束縛?好好看看你的心,真是束縛。這樣,你怎麼會開悟?我們都會不好意思,好像別人找我們幫忙,我們就一定要答應。好像不答應就會怎麼樣,別人會跟我們斷交,會說我們沒有水準,會說我們忘恩負義,說學佛學這麼久了,叫幫忙還這個樣子。你的內在是不是害怕別人對你產生負面的看法。你到底在害怕什麼?你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肯定嗎?還是讓別人拍手?還是讓別人街頭巷尾都說你是好人?你這樣不是很痛苦嗎?所以,你首先要看到,是什麼概念讓你苦。人情世故這個概念就會讓你苦。我過去常說:「是誰說答應是正確的?是誰說拒絕是錯誤的?」你常常因人情世故而不好意思拒絕,你會不好意思答應嗎?你勉強答應別人,之後又不能真正做到無相佈施,邊做邊念叨,覺得內心很不舒服,還去對朋友講。
我常作這樣的譬喻:門一定可以開,可以關,這個門才是好的。門只能開不能關,小偷就進來了,雨天就潑雨進來了,這個門就是壞掉了。開燈、關燈就是YES或NO,你家的電燈如果只能開不能關,那個開關一定是壞掉了。
可開可關才是不二,答應拒絕才是不二。你不要掉入腦袋的概念,即只能答應、不能拒絕。我談人情世故,談的就是內在的陷阱,那讓你不得自在,讓你不得解脫。學佛的人,比一般人更懂因緣,所以他應該隨因緣。我隨緣答應,我也隨緣拒絕。比如,我今天有沒有答應你們留下來?但是我拒絕過你們四十幾次,四年多來第一次答應你們留下來。
聞後思惟:你是否很容易被人情世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