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一開始就跟你講如何見性:「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即佛性,見如來就是見性。很多人之所以不談明心見性,或是他希望你不要求明心見性,是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明心見性。這樣的師父還不錯,他知道他自己不知道。他知道念佛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推薦你念佛。
佛性無形無相,如何能見?其實大家對見性這個概念很不容易瞭解。《易經》曰:「見龍在天。」「見」這個字,即現。「潛龍勿用」,這一隻龍本來是潛在水中。接下來,這只龍離開水面,出現在地面上。「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見」亦是現的意思。故禪宗曰:「寂滅現前。」現前,即見如來的意思。我作一個簡單的譬喻:現在是半夜,伸手不見五指。慢慢,天漸漸亮了,當黑暗消失的時候,光明來了嗎?你覺得用「來」這個字對嗎?當黑暗消失,光明就出現了。它不是來了,它是自然地出現。這就是見性的意思。這個黑暗就是你的無明、妄想、執著。當這些止息的那一剎那,光明就現前了。它自然地呈現,而非要去見個什麼。你現在為什麼看不到?因為現在都是一片黑暗。當你止息了,你明白:煩惱非煩惱,掛礙非掛礙,生死非生死,凡夫非凡夫,聖人非聖人,故生死涅盤、凡夫聖人皆是一場夢。在那一剎那,就現前了。佛性並不複雜,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佛法只是叫你放下,放下你的腦袋,就這麼簡單。當你的腦袋放下的那一剎那,智慧就現前了。
這三個般若其實就是一個:文字般若就是相,觀照般若就是用,實相般若就是體。有的人是看文字就起觀照,一觀照就契入了。我用一個你比較有信心的來講:其實不是你根基不好,而是因為你疑心病太重。你一直懷疑,這個懷疑耽誤了你的青春歲月。你可以變成懷疑到三大阿僧祇劫都沒有辦法定下來。
《金剛經》曰:「信心清凈,即生實相。」很快。但是,你們的信心沒有十足。所謂十足,即:我說夢,你就放下了。人家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的。」他講完,你接著還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會說:有道理,但是我想想看。不過,我聽別人講也有道理。我比較看看。比較到最後,我還是覺得別人說的好。好好看看自己的疑心病。故《金剛經》曰:「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他只是斷你的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相信這一本經就讀這一本經,不相信,一個字都不要看,你不要浪費時間、生命,去看你相信的。
我記得我在家的時候,要教《楞嚴經》。那時有很多“好心”的道友跟我說:「達觀老師,《楞嚴經》是偽經,你不要講這一部經。」我說:「縱使它是偽經,能夠講到這個境界,它也是佛。所以,我說我的,謝謝你的好意。」他們再勸我,我就說:「如果你覺得這一本經是偽經,你不要讀就好了。你安心去讀別的經典,你認為是真的。」有人說《金剛經》也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那沒有關係,你就去讀《阿含經》。我不是要比高下,而是:你不相信,我也不用勸你;你相信什麼,就好好看那個就好。
我們不是要勸別人,你應該要勸你自己。你相信,就好好學。你不相信,直接放掉,不要三心二意,耽誤自己。就像念佛,到底是要念藥師佛,還是阿彌陀佛,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很多人乾脆三尊都念,不知道在修什麼。因為我們都想:「我要人壽險,我要意外險,我要儲蓄險,反正就是要保險。」你的心太不保險了,再加任何的險都不保險。為什麼你的心不保險?人怎麼樣,看臉就知道了,相由心生。
聞後思惟:你對自己見性有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