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第四個樂才是佛法要講的,那是超越了苦樂,是寂滅為樂的樂。小乘人跟大乘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小乘人認為:人生是苦的,世間是無常的,終有毀壞的一天。所以,他們的第一個觀念就是建立在苦,因為苦才學。故佛為他們講苦集滅道,即:自身是苦,自身所處的環境亦是苦。所以,他們想盡辦法要滅苦。當他們完全滅苦的那一剎那,他們稱之為涅盤寂靜。但是,那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圓滿的境界。這與心態有關係。你覺得這個世界是苦的。請問,這個茶杯是苦還是樂?這個茶杯沒有所謂苦跟樂。你長得好莊嚴,這句話是苦還是樂?簡而言之,這世界的一切,任何的人事時地物,簡稱為客觀的環境,本身沒有苦跟樂。苦跟樂是建立在自己主觀的內心。
如果你百分之百相信並承認我所講的這個道理,你為什麼要給沒有苦樂的世界賦予任何苦樂的概念,然後不斷折磨自己呢?其實學佛不那麼難,你只要靜下來想,它確實是如此。既然確實如此,你能體會到這個樣子,你就有機會契入大乘佛法。你知道苦和樂是你自己主觀的認知、判斷,所以你就直接去超越它,而非去滅那個苦、貪那個樂。既然苦樂是自心產生的,那苦樂就是虛幻的;既然是虛幻的,我幹嗎要去滅那個虛幻呢?這樣就很虛幻。否則,這個世間很苦,你要如何修,修到滅那個苦呢?那就需要修八正道,修四念處。故,禪修就是要修,修到把你的苦修掉,因為你感覺到苦。
最究竟的佛法最簡單,故稱為無事閑道人。其它的方便法很累,你要去助念,或一直拜八十八佛,拜到腿痛,或念一部法華經,念到嗓子都啞掉。這些動作沒有做,你的心不會安。你又忙,又累,又辛苦,又沒有智慧。有人拜完出來,我就問:「業障有沒有比較輕?智慧有沒有增加?」我不是說不要做,而是你要知道你在做什麼,知道就好,接著隨因緣,這樣我就會讚歎你。即:我碰到,我就做,因為我沒有這樣做,別人不跟我做。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做給別人看。這就是一種示現,就是乘願再來。
六祖大「師曰:汝作麼生疑?」即:這首偈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你哪裡有問題呢?志道「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你的想法是不是這樣?沒有學佛的人也知道「色身」,說是肉體,「法身」說是靈魂。學佛的人也掉入同樣的陷阱,你也認為你有色身,也有法身。法身即我們常講的佛性和空性,所以你想要捨棄色身,而悟到法身。這樣的概念是陷阱,因為你認為有兩個身。那前面講過三身,如果你又當成有三個身,那就更亂了。
志道的這句話哪裡錯?這句話本身就是凡夫的知見。錯在哪裡?他一開始就是二元對立的知見,他把法身、色身拆開。一般人的概念是:身體和靈魂分開。我死了之後,我的身體腐爛了,但是我的靈魂去投胎了。對佛法不瞭解的人,看不出哪裡有什麼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是邪見,他認為色身和法身不一樣。
聞後思惟:你承認苦樂只是你自己主觀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