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談這個「我」,一定要先懷疑這個「我」。所以,在禪宗有一個方法叫做參話頭,即參「念佛是誰」。我並不想教你話頭禪,我是要引導你,讓你對你自己產生懷疑。比如,你持咒,持咒的人是誰?持咒是什麼東西在念?是自己的什麼在念?是嘴巴嗎?那睡覺的時候為什麼不念?睡覺的時候有嘴巴,睡覺為什麼不念呢?所以,是什麼在念?是心嗎?死了為什麼不念?心不在,在哪裡?就這樣,對自己產生很強烈的懷疑。
如果你連這樣的疑惑都沒有,如何能達到無我,照見五蘊皆空呢?假設你今生是女生,你下輩子變成男生,那麼,你是男生還是女生?談男生也不對,談女生也不對。我真正的問題,並非問你是男生還是女生,我是要問到讓你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
「五蘊皆空」,你看到這個法義,如果按照文字來解釋:「五蘊合和,所以是空。」這樣,是不能夠讓你解悟的。你學佛學這麼久了,你的腦袋真的有關心這個嗎?你關心的是其它的東西,那些都是如夢幻泡影。你有房子,也是紙糊的,我一間也沒有,連紙都不用。我們都是在夢中,追求夢的精彩度、刺激度。做夢也要做得精彩,才能多姿多彩。所以,沒有洶湧的波浪,怎麼會擊起美麗的浪花?當你對自己起疑惑之後,好好瞭解五蘊,瞭解到一定程度之後,你知道了,接著進入行悟。
行悟,假如他受持《心經》,他不用在哪一個法門修。在日常生活中,他直接觀照五蘊,其中最簡單的就是觀照色蘊,比如色蘊的呼吸。要觀察受蘊也可以,而觀念心念則沒那麼簡單。《金剛經》的重點則是擺在六塵。
你時時刻刻活在六塵的境界之中,以《金剛經》的角度來談觀照,你比較容易受用。《金剛經》曰:「不應住色生心。」其實這個色,就是你現在看到了什麼。當你看到了什麼之後,請你馬上看到你內心的反應。比如,地上有一堆血,你怕不怕?車禍的現場,當場有人斷手斷腳,有一堆血,你怕不怕?如果你看到發生了車禍,請你馬上看到你內心的反應。一般人的反應都是不舒服的,這個就叫做「住」,「住色生心」。我已經執著、迷惑這個色塵了,我已經被這個境界所影響了。你只要有眼睛,你一天到晚都看到。修行最難修的,就是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一會兒看這個人不習慣,一會兒看那個人不順眼,一會兒看那個人生氣。
你面對這個色,有沒有看到你的心?「生」,你最氣別人跟你說什麼話?你聽到了這句話,你馬上看到你的心,看到你的反應。如果你最氣別人說你沒有用,你剛開始一定是按照以前的反應,不要氣餒,因為你還不習慣,你不習慣聽到有人說你沒有用很高興。你最喜歡聽別人說你什麼?他剛才聽到這個聲音,不好意思,他已經著聲,他已經住那個聲音了。其實,我們最氣的,是氣別人在講我們的是非。你不用拜託別人來考你,因為世間人時時都在考你。你要享受當下,享受這麼多主考官,時時刻刻不分晝夜考你一輩子,不厭也不煩。你真的要感謝那些人,因為沒有他們,《金剛經》你就沒辦法受持。
雖然是六塵的境界,但是最強烈的莫過於色和聲。你常常感覺到幾個問題:第一,你看到什麼,你當下的反應;第二,你聽到什麼,你當下的反應;第三,你忽然想到什麼。我們常常自我折磨的,是忽然想到什麼。突然起一個念,就讓我們起煩惱。想到什麼,這很厲害,這個就是法。至於色、聲、香、味、觸,如果你比較敏感的,當然你可以。
你觀照下去,就叫照住,即你的內心會穩定,這偏向於定。你會在最短的速度看到,可能一執著,你就馬上察覺到你執著。比如,這是一杯很燙的熱水,代表色聲香味觸法,即六塵。憑什麼可以無相?因為離相。憑什麼可以離相?你自己要這樣看,看到最後,你很容易瞭解這一本經在說什麼。你看任何經都是一樣的。
聞後思惟:你願意下功夫去實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