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告訴你佛教往哪裡找?在世間;菩提往哪裡找?在煩惱。此二者一點矛盾都沒有,怎麼可以將之拆開呢?如果你學佛法有矛盾,你一定學不好。觀呼吸的人,一定會觀身邊的人;會觀身邊的人,一定會觀自己;會觀自己的人,一定是瞭解別人的;會瞭解別人的人,一定會跟別人相處得很好。這樣不用懷疑,這樣才會通。舉個例子,比如,有人去少林寺學武功,他的目的是要變成李連傑第二,他要拍電影,想出人頭地。這不是學武功的內涵。一樣的道理,修行的目的不是只管自己好好修,而不管身邊的因緣。一個人,在道場裡自己好好修,也不管那個道場所有的事,他一定不能悟。他不能大徹大悟,因為他的知見還沒有徹底打開。你的家也是道場,社會也是一個大的道場,如果你不管其它的因緣,你的修行是有問題的。坦白講,你的障礙會蠻多的。
雖然六祖講過:「只見己過,不論人非。」他講的是自己的過失,但他並沒有講只要自己好好修,不管其它的因緣。要領悟到無我,好好修是對的,但是領悟到了無我,你的道業還沒有完成。領悟無我的目的是,因為一個徹底無我的人才有辦法利他。
一個孩子,我只能夠按照孩子的程度來勸化、教導他,因為他是孩子。但問題是,假設你沒有這個程度,你更高的程度是不會有的。現在學佛的人犯一個毛病,表面上是比較基礎的東西,其實他也不懂。但是,他們很容易誤認自己懂。我舉一個例子,無常是基本功,你們會用嗎?學了不會用,那是不是要留級呢?你學什麼,就問你自己:「我會用嗎?我為什麼用不出來?」因為你不懂它的精髓。那一天,有一個法師問我:「達觀師父,你覺得哪一本經把無常講得最好?」我問他:「你覺得哪一部經呢?」他說:「應該是《阿含經》。」我笑笑說:「佛有講一部經叫《無常經》。」現在有人往生時,法師去誦經,都改誦《無常經》。法師問我:「你是不是認為是《無常經》呢?」我說:「不是,我認為把無常講得最清楚的就是《易經》。」《易經》的英文翻譯是「變化的書」。還好,這兩本經我都看過,所以我最深刻。但是我趕快把它擦掉,我怕你又要去看。不用看了,聽我說就好了。你看下去,你又有你自己的想法。
佛法所講的變化,是講得很細膩的,對於修行是最直接的;《易經》所講的變化,則偏向于人生的現象、自然界的現象,比較粗糙,對於人生處世是很重要的。你明白,你就會用。佛法所講的變化,是叫你不要執著;《易經》講變化,是告訴你,凡事應該戒慎恐懼。這是不太一樣的內涵。但是,你要尊重聖人的智慧。能夠講出這些話的人,都有他們很深很深的智慧。你能夠去觀察嗎?佛法所講的變化,講的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易經》所講的變化,是成敗興衰。如果這兩者你都會,我講兩者原則上是方便說,其實變化只有一種,哪有兩種?明白的人,就通了,都一樣。所以,我在談無常,不會只談你修行的部分,我還是會談你人生的部分,兩者都要談。
聞後思惟:你身邊的人對你是一種障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