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生一定會面臨死亡,故生與死根本就不是你恐懼的問題,它本來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時間,我們稱之為活著,問題是,你活著在做什麼?你是在追逐名利,還是滿足欲望,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得過且過,還是你想成功,還是想當聖人?不瞞各位,我國中的時候就很想當聖人。我的日記本還可以拿給你看,因為我國中讀到《論語》的時候,我就很想當聖人。我們去研究我們心目中的聖人,好像越研究他們越辛苦。你有沒有這個迷失呢?我們佛教的聖人指的是誰?我們講成佛,陷阱當中有陷阱,有無數的陷阱,一直讓你掉。陷阱有分大的陷阱和小的陷阱,也有分可怕的陷阱和迷人的陷阱。
我現在談的是:我活著做什麼?有人活著常常是為了修行,有時候你也有這種心態。你接下來的人生歲月活著做什麼?這就是另外一個陷阱。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起點的動機,一個是終點的目的,所有人都有動機和目的。那個目的就叫做理想,要達到那個目的,就需要目標。目標跟理想是不一樣的,目標是階段性的,有近程目標、中程目標、遠端目標,理想是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物、什麼樣的狀態。但是,這些概念讓我們說的人痛苦,讓我們覺得好像有一個東西可以追求。
有的人活著是因為有個東西讓他追求,他才能活得下去。我們學佛的人剛好是相反,學佛的人不是不追求,而是他明白無一法可求、可得,這個是智慧,他是一眼就看穿,這是慧眼,而非一般的肉眼。他心中雖然無所求,但是他深知各種因緣,跟他相關的因緣,他都知道。你們今天來這裡有你們的因緣。比如,我今天到南投,有我到南投的因緣;我出家有我出家的因緣;你們在家有在家的因緣。能夠明白因緣的時候,你才有資格跟別人談隨緣。
我們能夠知道現前的因緣,當現前的因緣一發生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如何面對。但是,面對有沒有預設一個結果呢?不需要,因為這個結果就是陷阱。比如,這件事情你處理得很好,你心中又會很高興;這件事情你處理得不好,你的心中又會很失落。你不可以失去平靜的心:你好,平靜的心不見了;你好,平靜的心也不見了。那是一種情緒。人是有情緒沒有錯,但是你要知道你的情緒到底是怎麼來的。
你是個有信心的人還是沒有信心的人?當你看到一個人能力比你差,你跟他在一起,你是有信心的人還是沒有信心?比如,你現在看到我,你要跟我談佛法,你有信心還是沒有信心?你不太懂,當然就沒有信心。你跟一個能力比較不好的人,你就比他有信心。你和不同的人談,信心不太一樣。那麼,你到底是個有信心的人還是沒有信心的人?你誤會自己有信心,其實你根本沒有信心,你的信心是比較而來的,你透過比較而產生了高低。
聞後思惟:你一直為了什麼而拚命地追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