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現象界比較,所以在現象界產生了分別,也產生了我們的想法,因此產生了我們的情緒。這些情緒估且叫做煩惱,你自討苦吃,在佛法中就叫做無明。無明,即你不明白,不明白你根本不需要取煩惱。你只要隨著當下的因緣,隨緣盡本份,做了之後,任何多餘的情緒都是不需要的,你為它下個結論也是多餘的。
你為自己下結論下久了,無形當中就會產生一種錯覺。你一直在扭曲你的人格,你漸漸會覺得你是個那樣的人。但是,我們若是對別人下結論下久了,我們會產生一種批判。所以,這樣的概念,假設你不能夠通透,不瞭解到底什麼回事,你人生的問題就太多了,根本解決不完。等到你往生那一剎那,你的問題依舊存在,你還有遺產的問題,你還有後事的問題。甚至,有時候,到底是要讓你躺著還是站著,子女還在爭執。
我現在只是引導你們,你活著在做什麼?活著就是活著,是要很單純的。這個概念是不帶動機,不帶目的的。禪宗講隨緣度日,但是很多人都誤會,認為它很消極,還有人解釋成:吃飽了等死。所以,我將之改成隨緣盡份,其實都一樣,只是文字遊戲。能如此,《壇經》你都會懂。後來的部分我不想跟你談,因為我再怎麼談都是妄想,我不想製造更多的妄想給你聽。
你會告訴我:「師父,後面還是有很多的層次。就像一個菩薩有五十二個位階,就像我們還有一些根本無明還沒斷。」我不是跟你講活著就是活著嗎?你這麼囉嗦幹嗎?你產生很多的概念在恐嚇你自己,讓你覺得你還不足、還不夠。但是,我並非告訴你,你已經足了、夠了。太多的形容詞,對你只是干擾。會教孩子的父母一定很少講話,常常講話的父母一定很囉嗦,不會教孩子。你講的常常都是沒有智慧的話,都是干擾別人、帶來別人壓力的話,常常讓別人掉入另外一個陷阱,你都不知道、不知過。
後面的東西我不想說,因為你自然有自己的體悟。後面的體悟也是隨著白雲飄、隨著流水流,體悟之後,你也是隨著因緣在活著。你問:「師父,那生命的狀態是什麼?」我已經講了,你還問我?一股泉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定形,也沒有定向。也沒有說要流向何方,也沒有說要停在何處,只是從頭至尾,清澈甘甜。我現在不是寫散文,我只是在形容生命。
或許你的生命想要到達一點。譬如,鳥飛久了,它一定會回巢,它要找個樹枝來停靠;船開到大海開久了,它也要靠岸來停泊。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希望找一個好聽叫做歸宿,其實是一種寄託。這不是佛法,這是一種信仰。信仰一定要有個巢可以歸,有一個岸可以靠。但是,沒有樹上的樹枝可以停、巢穴可以歸,沒有河岸可以靠,你會不會害怕?你怕什麼?很多人都想要有個歸宿,但是這個歸宿原來是地獄,好像每天都在打擂臺。那不是你的歸宿嗎?為什麼變成你的牢獄呢?你要想辦法找我們把你救出來?當我們把你救出來之後,我們要把你安排在哪裡?我們又把你再嫁給別人,又是另一個歸宿。第一個歸宿是戰場,第二個歸宿有可能是屠宰場。你會說:「師父,人生有這麼倒楣嗎?」一個戴墨鏡的人,他怎麼有辦法看到光明?他走到哪裡都沒辦法;一個沒有戴墨鏡的人,走到哪裡都是光明,因為他看不到黑暗。
聞後思惟:你看到你的內在一直想尋求保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