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20 四月 2022 14:39

暢談六祖壇經(1016)無有受者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現量指的就是寂滅現前,即你親自見到。是因為我看到人,我才會說隔壁有人。差別在於,隔壁有人在講話,你說隔壁有人,這樣對。但是,人家問你:「隔壁是什麼人?」其實你是不知道的,你也不可以假裝知道。你聽到有人在講話,你雖然不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人,但是你注意聽,你還是可以聽出他是男人或女人,是小孩或老人。但是有人在拉胡琴,這個資訊你就更不知道了,除非你親眼看到。我們學佛法,就是要親眼看到,這指的是你的心。你的心眼要打開,你自己要去見到。怎麼見到?不是無形無相嗎?它自然會出現,它自然會顯現。

  六祖說:「亦無現前之量。」即,你若達到那種境界,你不可以抓住這種境界,否則你又是另外一個迷失。如果你覺得有一個東西可以得,那個東西就是障礙。譬如,你比較喜歡沙子還是黃金?當然是黃金。要不要我送你黃金的沙給你的眼睛?你不是喜歡黃金嗎?你喜歡的東西放在眼睛,你也會不舒服。你覺得哪一個比較高貴?不管它是什麼,如果放在眼睛,我都不要。你知道你的心中放了多少沙嗎?你知道沙裡面埋多少黃金嗎?你不覺得越來越沉重嗎?我的心中裝著沙,也裝著黃金。你討厭的是沙,你喜歡的是黃金,你不用高興,你有什麼好高興的?

  不是心中不可以裝那些東西,如果我的心中不能裝那些東西,我的心就不妙。我的心可以包山、包海、包地,可以包森羅萬象。不是不可以有,只是我對它一點執著、貪愛都沒有。我們常講一塵不染,你不要把它當作那些東西全部都沒有,都把它搬出去。否則,你知道那叫什麼嗎?你根本不知道這叫什麼。你還是有你的知識,你還是有你自己的經驗,你怎麼會不知道呢?學佛法,你還是要徹底地懂,而不是認為你什麼都不要。故,龐蘊居士有言:「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當你領悟到這樣的境界,「乃謂常樂。」六祖也沒有辦法跟你講常樂是什麼,他只是跟你講一個名詞。一個徹徹底底從現象界中體悟到不生不滅的人,他當下即是,就能夠悟道。

  「此樂無有受者,」假設如果有一個人在受,他還是沒有開悟,他內在還抓一個東西不放。佛法有時候常空,有時候談有,此即性宗與相宗。我們談空,一定涵蓋有;談有,一定涵蓋空。修行最快的方式,並非你在家裡修,而是讓別人考驗你。你在家裡修「諸法無我」,你怎麼修?你修「諸行無常」,好像還有個東西可以修。

  有一個法師,他有一個很不錯的道場,每個人,不管在家出家,要去掛單都可以。但是,他只有一個條件,只要有我執的人不可以進來。我說:「法師,不要說別人進來,你是不是應該先出去?」無我,他還進來嗎?他只要帶著「我」修行,「我想要修行」,就很不錯了。誰沒有我呢?我們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明白「我」,不明白「我」是什麼東西。你抓著不放的就是自尊心,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自尊心,這是任何人都不可以侵犯的。如果你侵犯一個人的自尊心,他一定會反擊、攻擊你,一定會提出他的看法,否則就是逃避、離開。如果他沒有能力跟你反駁、對抗,他只能選擇離開。所以,現在佛教道場是很大,只是沒有人住,因為只要是兩個人住,就沒辦法住了。我有我執,你也有你執;我有我的自尊心,你也有;我不能侵犯,你也不能侵犯。那怎麼辦?

聞後思惟:你是否還時時保護著你的自尊心?

 

 

閱讀 484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