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20 四月 2022 15:25

暢談六祖壇經(1018)無不受者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此樂無有受者,此苦亦無有受者。沒有受者,你為什麼會叫苦連天呢?迷,有一個人在迷嗎?悟,有一個人在悟嗎?如果你單單談答案,不談過程,你會覺得:「如果我從根本的答案來反推,我只要直接突破這個問題不就好了?」很多人沒有辦法突破,所以他會回歸最枝末的東西,再慢慢談起。
我建議你們,不要覺得自己在修行。我這樣講雖然是比量,雖然是一種觀念,但是你之前不見得有這個觀念。比如,你在做早課和晚課,你只知道你在做早晚課,但是你不要覺得好像有一個「我」在修行。你要更深地問:「真的有一個我在修行?」修行就是修行,講修行,也太好聽了。誦經,就是誦經;誦完經,打坐就是打坐,把自己的比例看淡。《金剛經》為什麼能讓你見性?因為它談任何概念,一談出來,馬上就破你那個概念。同理,坐禪是坐禪,做家事是做家事,做工作是做工作。透過如此,讓你對我執慢慢地淡。
  「亦無不受者,」但你認為沒有一個人在受,那你就不用修了,這叫斷滅,也是不對的。故「佛曰不可說」,這個意思你不要揣測,你只要徹底不執著就好。徹底放下,你自然會知道你是什麼人。你沒有放下,談論你是什麼,自欺欺人。故六祖曰:「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原始佛教不太承認「亦無不受者」,更反對你往生極樂世界。他們認為:諸法無我,還談什麼往不往生的問題?但是,這是有盲點的。你若只悟到「無有受者」,很容易偏空。以事實來證明,真的沒有一個受者嗎?你為什麼會有反應呢?是誰在反應呢?為什麼你知道苦、知道樂呢?無有受者,即無我;無不受者,即覺性。眾生皆有佛性,即是覺性。心無形無相,但你卻能感受。所以,緣起性空要同時講,缺一不可。

  「豈有一體五用之名?」體,即法性;五用,即五蘊。體不是真實有個體,原則上就是我們所講的空性。用,當然會用。這些都是假名而已,為了權巧方便講,問題是你不要亂用。當佛在講權巧方便,你不要認為是真實,就像你借助一條船過河,但是船不是目的地。佛講的名詞,或六祖講的體性、法性、法相等名詞,是要幫你悟道而已,你不要抓著不放。

  如果六根接觸六塵,那就是十二用;如果六根,六塵,六識,那就是十八界。有沒有用?當然有用,怎麼會沒有用呢?以禪宗的角度,不必分一體五用,那就是心,就是心的本體、現象、作用。那一天,有一個南傳的法師跟我聊天,說他都在觀心。他談了一番之後,我跟他講:「你不是在觀心,你是在觀念頭。你談的只是心的作用,你還看不到心。你看到的是心的什麼作用?是生滅。」我說生滅,其實是客氣話,一般人是看不到生滅的。能看到生住異滅的,至少是解脫的阿羅漢。也就是,你久久看到一個念頭的變化,其實你已經想很久了,你才察覺。你還沒有真正清楚,你會產生一個錯覺,你覺得你可以看到,其實:你生那個念頭,你看不到;住那個念頭,你看不到;異那個念頭,你也看不到。你所看到的,只是情緒的轉換,那都是一段時間、一段時間,是很粗糙的。如果你想要這樣修,我反而會跟你講:你可以感受到你的情緒,你直接去修感受比較容易。即,你現在是停留在苦受,還是樂受,還是不苦不樂受?你知道你的感受,然後不執著這個感受。

聞後思惟:你還被你的感受影響嗎?

閱讀 529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