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盡屬情所計」,即:凡夫、外道,甚至修行開悟的二乘人還是有所執著。
「六十二見本」。「六十二」簡單來講就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所創造的執著。既然有不可以執著,空怎麼可以執著?如果你要執著,你寧可執著有,也不可以執著空。執著什麼有?有個菩提可以讓你證,有個眾生可以讓你度,有個法可以讓你修。「六十二見本」,其實就是我見。當你在研究佛法的理論,當然你可以研究得很詳細、複雜。如果以修行的角度,很多東西你知道之後,接著你抓住重點就好。修行,理論越簡單,你反而越容易得力。如果理論太多,你會一直停留在意識的推理、分析、演化。
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就是:我在障礙我自己。這一定是潛意識當中,你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其實不是「我」的存在,而是五蘊短暫的存在,是這個五蘊讓你錯覺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我」的存在,幾乎是你所有痛苦的根源,幾乎是你所有障礙的問題。你貪心,沒有「我」,你貪什麼心?你起嗔心,沒有「我」被人家傷害,你起什麼嗔心?你會恐懼不安,沒有「我」讓人怎麼樣,你怎麼會生恐懼呢?
我們在五蘊的每一蘊當中有各種概念。這六十二見,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如此,而是指各種外道的各種學說,歸納起來不會超過這六十二種思想、知見。
第一種知見為「即色是我」,即:我認為這個身體是我。這裡有茶水,茶水是不是我?不是。你不是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嗎?你現在卻說這個茶水不是我?我把這個茶水喝下去,這個水是不是我?它已經變成我身體的一部分了。我下課跑去買一塊麵包吃下去,那塊麵包是不是我?我一會兒下課,上洗手間小便,尿是不是我?你又說那個不是我,我已經排出去了。
第二種知見為「離色是我」,就是一般人的概念,即:離開這個色(色就包涵五蘊),離開五蘊還有一個「我」的存在。一般人認為離開身心之外還有一個靈魂,那是一種錯覺。比如,收音機裡有人在講話,收音機裡有藏個人嗎?電視機裡有人在唱歌,電視裡也沒有人啊!
第三個概念是「色大我小」,即:我的身體比較大,而「我」,即我們所講的靈魂,躲在身體裡面,或五蘊裡包住一個靈魂。
第四個概念是「我大色小」,即:我的生命很大,大到比我的身體還大。
五蘊的每一蘊,你個人的身體感受,你的想像、念頭、意識形態都會有執著;你又會掉入過去、現在、未來的陷阱。五蘊乘以四就是二十,二十再乘以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六十,故稱為六十見,再加上常見和斷見,總共為「六十二見」。其實,這些概念只有一個問題:始終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不論人們對「我」如何解釋、推理,從而產生不同的學說。各宗各派、各種學說不斷在探討這個問題,從而創造很多種概念、名詞。你要去破除「我」執。如果你能在常見和斷見中破掉,就叫做中,即中道的中,你就不會落兩邊了。
聞後思惟:你願意去瞭解五蘊的真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