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起真理的念頭,接下來你就會追尋真理。有的人剛進入宗教時不是為了宗教,而是為了找尋真理,不管他進入什麼宗教。有的人開始看一些哲學的書,或各種宗教的書,或某些聖人的書,就是為了找尋真理。像我早年,常常在圖書館裡看書,目的其實就是如此:尋找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幹嗎,到底是怎麼回事,生命到底是什麼狀態。我搞不清楚這些問題,我身邊的人也沒有能力告訴我。我很早就進入宗教了,那時我才國中一年級。那裡的講師跟我講完一套道理之後,我覺得那些教理漏洞百出。為了表示我也能講,我就到學校講給同學聽,所以我帶了很多同學去信教。然而,我自己對那些教理有很多疑惑,所以我很早進去,又很早就出來了。然而我那些同學都沒有出來,其實也不錯,反正在那裡可以學習當個好人。而我的動機只是要尋找真理,不是要讀什麼書。
第二個次第:你尋找真理,尋找到最後,會看誰講得最好。即:你是覺得孔子講得最好,還是老子,還是釋迦牟尼佛,還是耶穌,還是西方的蘇格拉底,沒有關係,你就去找。找完之後,當你覺得誰講得最好時,你會正式進入研究真理的狀態。你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這個階段,但不要一直處於這個階段。我們這裡不是研究所,你不要一直研究。研究真理並非真理本身,手指頭並不是月亮。這只是一個過程,你需要這個過程,但是不要太久。你們聽《壇經》聽了四五年,假設這幾年叫過程,接下來你還要停留於此嗎?你的心態會決定你自己。如果你的心態是研究,你得到的只是一種知識;假設你的心態不是研究,你就有可能會言下契入。
研究過一段時間,接著就進入一個階段:我終於明白了真理。比如,你研究何為空,何為中道,或什麼叫實相,你終於弄懂它的意思。你明白了真理,接下來就應該實踐真理。明不明白,都是一念之間。你的念頭轉不過來,你就不能明白。就像我那天遇到一個人,他跟我講:「師父,佛法很難。」我說:「沒有,佛法很簡單。」他說:「師父,我看佛法看很久都看不懂。」我說:「沒有,很簡單,你只要跟我聊過,你就知道什麼是佛法。」於是我就為他講了一個小時。他說:「師父,原來佛法就是這樣子。」我說:「對。」他說:「師父,我那裡有一群人,你是不是下個禮拜也讓我們很短時間知道什麼是佛法?接下來就靠我們自己了。」
你明不明白,都是在一個觀念。問題是,那個觀念你能突破嗎?就像,我講過一個學佛的概念:你們的心不要想得到什麼東西。學佛,不是你能得到什麼,得到福報、智慧或開悟,而是:第一,是你放下了什麼;第二,有個東西可以放下嗎?第三,是誰在放下?朝向這個角度,你就很容易瞭解真理,你不會覺得抓不到重點。但是,一般人的思維不是如此,他是可以得到什麼、增加什麼,這樣潛意識的概念是很重的。如果這個概念方向錯誤,你是很難成就的。第一,你會很累;第二,你很容易走偏或出狀況。
聞後思惟:你找到了什麼真理?